送馬明初教授南歸二十韻並序

吾子昔傾蓋,琅瓈古渡頭。 袖文驚蜀錦,懷寶重天球。 心既同金斷,膠因向漆投。 有邀須共往,無倡不爲酬。 南嶽朝聯轡,湘江暮艤舟。 屐窮峯頂寺,詩滿水邊樓。 訪古由來喜,尋芳到處留。 遂移衡浦隱,便作武昌遊。 坐席何曾暖,招旌遽見求。 高情安旅次,遐躅又神州。 道路多嘗險,山川只薦愁。 掃雲髡兔穎,鏖雪敝貂裘。 善誘兒何幸,深藏價未收。 忽看鴻鵠舉,甘效蟨蛩休。 洹水寒偏瑩,林慮晚更幽。 誰知三仕已,相累十春秋。 公道先揚善,真才自拔尤。 恩袍明翡翠,教鐸振貔貅。 行役仍清淡,言歸邈阻修。 臨岐惟一語,音信莫悠悠。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傾蓋:指初次見面時因談話投機而忘記時間,以至於傘蓋傾斜。
  • 琅瓈:美麗的石頭,這裏指美麗的渡口。
  • 蜀錦:四川出產的錦緞,比喻華美的文章。
  • 天球:古代玉器,比喻珍貴之物。
  • 金斷:比喻堅定的友情。
  • 膠漆:比喻關係密切。
  • :提議。
  • 艤舟:停船靠岸。
  • 屐窮:穿着木屐走遍。
  • 衡浦:衡陽的江邊。
  • 武昌遊:指去武昌遊玩。
  • 坐席:指停留的時間。
  • 招旌:古代用來召集的旗幟,這裏指被召去任職。
  • 遐躅:遠行的足跡。
  • 髡兔穎:剃去兔毛,指製作毛筆。
  • 鏖雪:在雪中苦戰。
  • 蟨蛩:古代傳說中的兩種動物,比喻不分離。
  • 洹水:水名,在今河南省。
  • 林慮:山名,在今河南省。
  • 三仕:三次出仕。
  • 恩袍:賜予的官服。
  • 教鐸:教育的聲音。
  • 阻修:阻隔遙遠。

翻譯

我們初次相遇時,在美麗的渡口,你手持華美的文章,懷揣珍貴之物。我們的心意堅定如金,關係密切如膠漆。只要有邀請,我們必定同行;只要有提議,我們總是互相迴應。在南嶽山我們並肩騎馬,在湘江邊我們停船共賞。我們穿着木屐走遍山峯,在水邊的樓閣中留下詩篇。我們尋訪古蹟,到處留下足跡。我們隱居在衡陽的江邊,又去武昌遊玩。坐席還未暖,就被召去任職。你的高情遠志,足跡遍佈神州。旅途多艱險,山川只增愁。我們在雲中掃除障礙,在雪中苦戰,穿着破舊的貂裘。你的教誨讓我深感幸運,你的才華尚未被完全賞識。突然間你像鴻鵠一樣高飛,我甘願像蟨蛩一樣休止。洹水在寒風中更顯清澈,林慮山在傍晚更加幽靜。誰知三次出仕,竟相累十載春秋。公道先揚善,真才自拔尤。你穿着明亮的官服,教育的聲音響徹四方。雖然旅途仍在繼續,但我們的交談依舊清雅。臨別時只有一句話,希望我們的音信不要斷絕。

賞析

這首作品是許有壬爲送別馬明初教授南歸而作,通過回憶兩人相識、相交的點點滴滴,表達了深厚的友情和對馬明初才華的讚賞。詩中運用了許多比喻和典故,如「金斷」、「膠漆」等,形象地描繪了兩人關係的密切和堅定。同時,通過對旅途艱險和山川景色的描寫,抒發了對友人遠行的擔憂和不捨。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造詣和深厚的情感底蘊。

許有壬

元湯陰人,字可用。許熙載子。善筆札,工辭章。仁宗延祐二年進士,授同知遼州事,禁胥隸擾民。冤獄雖有成案,皆爲平反。至治間,爲江南行臺監察御史。順帝元統間,爲中書參知政事。徹裏帖木兒奏罷進士科,廷爭甚苦而不能奪,遂稱病不出。帝強起之,拜侍御史。廷議欲行劓刑,禁漢人、南人學蒙古、畏兀兒文字,皆爭止之。順帝至元間,以忌者太多,辭官。後仍爲參知政事,不久,稱病歸。至正十五年,遷集賢大學士,改樞密副使,拜中書左丞。十七年,以老病致仕。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 4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