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一日赴安南

燕城秋早五雲開,路入南交幾月回。 奉使始從天上出,行人即看日邊來。 班超萬里終投筆,郭隗千金更築臺。 聖主恩深極炎海,伏波銅柱任蒼苔。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燕城:指元朝的首都大都,即今北京。
  • 五雲開:形容天空中五彩雲霞的景象,常用來象征吉祥。
  • 南交:指南方的交趾,即今越南北部。
  • 班超萬裡終投筆:班超是東漢時期的著名將領,曾投筆從戎,遠征西域。
  • 郭隗千金更築台:郭隗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士,燕昭王爲了招賢納士,聽從郭隗的建議,築黃金台以示誠意。
  • 伏波銅柱: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在征伐交趾時,曾立銅柱作爲漢朝的南界標志。

繙譯

燕城的鞦天早早地到來,五彩雲霞在天空中綻放,我踏上了前往南交的旅程,不知何時才能返廻。我作爲使者從天上的朝廷出發,行人看著我倣彿從日邊而來。班超最終放棄了筆墨,投身萬裡之外的戰場;郭隗則用千金築起了招賢納士的黃金台。聖主的恩澤深遠,即便是炎熱的南海也無法阻擋,伏波將軍的銅柱任由蒼苔覆蓋,見証著歷史的滄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作爲使者前往安南的旅途,通過對燕城鞦景和南交路途的描寫,展現了旅途的艱辛與遙遠。詩中運用了班超和郭隗的典故,表達了對歷史英雄的敬仰,同時也暗示了自己肩負使命的重大。結尾処提到伏波銅柱,不僅是對歷史遺跡的緬懷,也躰現了詩人對國家邊疆安全的關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

傅若金

元臨江新喻人,初字汝礪,後改字與礪。少孤貧,刻勵於學。工詩文。年甫三十,遊京師,虞集、揭傒斯見其詩,皆大稱賞之;公卿大夫,皆知其名。後以廣州路教授卒。有《傅與礪詩文集》。 ► 3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