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四首

· 善住
陰蟲切切啼秋露,涼月娟娟照夕風。 鸞鳳幾曾棲枳棘,鴟鴞多是佔梧桐。 人皆酤酒追陶令,我獨栽蓮學遠公。 堪笑當年槐國夢,黃粱未熟已成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陰蟲:指蟋蟀。
  • 切切:形容聲音細小而急促。
  • 娟娟:形容月光明亮而美好。
  • 夕風:傍晚的風。
  • 鸞鳳:傳說中的神鳥,比喻高貴或美好的人或事物。
  • 枳棘:多刺的樹,比喻困境或不良環境。
  • 鴟鴞:貓頭鷹,常用來比喻惡人或不良事物。
  • 梧桐:高貴的樹,常用來比喻良好的環境或地位。
  • 酤酒:買酒。
  • 陶令: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著名隱逸詩人。
  • 栽蓮:種植蓮花,比喻修行或追求精神上的清淨。
  • 遠公:指慧遠,東晉時期的著名佛教高僧。
  • 槐國夢:出自《莊子·外物》,比喻虛幻不實的夢想。
  • 黃粱:黃米,出自《莊子·外物》中的「黃粱夢」,比喻虛幻的幸福或夢想。

翻譯

蟋蟀在秋露中細聲急促地鳴叫,明亮的月光在傍晚的風中靜靜照耀。 高貴的鸞鳳幾時曾在多刺的枳棘上棲息,而惡毒的鴟鴞卻多佔據着高貴的梧桐樹。 人們都買酒來效仿隱逸的陶淵明,我卻獨自種植蓮花,學習高僧慧遠的修行之道。 可笑的是,當年那些虛幻的槐國夢,就像黃粱夢一樣,還未熟透就已經化爲空無。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秋夜景象的描繪,隱喻了作者對世態的感慨和對理想的追求。詩中,「陰蟲切切啼秋露」與「涼月娟娟照夕風」形成對比,既展現了秋夜的靜謐,又透露出一種淒涼之感。後兩句通過鸞鳳與鴟鴞的對比,諷刺了現實中的不公與顛倒。最後,作者通過「槐國夢」與「黃粱未熟已成空」的比喻,表達了對虛幻夢想的嘲諷,以及對真實、清淨生活的嚮往。

善住

元僧。字無住,號雲屋。嘗居吳郡報恩寺。往來吳淞江上,與仇遠、白挺、虞集、宋無諸人相倡和。工詩。爲元代詩僧之冠。有《谷響集》。 ► 1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