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五題牡丹

· 鄭谷
亂前看不足,亂後眼偏明。 卻得蓬蒿力,遮藏見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亂前:指戰亂之前。
  • 亂後:指戰亂之後。
  • 蓬蒿:[péng hāo],指野草。
  • 遮藏:隱藏,掩蓋。
  • 太平:指和平時期。

翻譯

在戰亂之前,我總覺得看不夠那些美麗的牡丹;戰亂之後,我的眼睛更加明亮,能夠欣賞到它們的美。正是那些野草的力量,將牡丹隱藏起來,讓我在和平時期再次見到它們的美麗。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戰亂前後對牡丹的感受,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珍惜和對自然美的嚮往。詩中「亂前看不足」與「亂後眼偏明」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戰亂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而「蓬蒿力」與「遮藏見太平」則巧妙地運用了象徵手法,以野草的遮掩象徵戰亂的陰影,以牡丹的重現象徵和平的到來,寓意深刻,情感真摯。

鄭谷

鄭谷

鄭谷,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致。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棠、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臺編》。 ► 3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