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遊詩徐詩

東莞爲著姓,奕代皆雋哲。強學取科第,名聲盡孤揭。 自爲方州來,清操稱凜冽。唯寫墳籍多,必雲清俸絕。 宣毫利若風,剡紙光於月。札吏指欲胼,萬通排未闋。 樓船若夏屋,欲載如垤㙞。轉徙入吳都,縱橫礙門闑。 縹囊輕似霧,緗帙殷於血。以此爲基構,將斯用貽厥。 重於通侯印,貴卻全師節。我愛參卿道,承家能介潔。 潮田五萬步,草屋十餘楶。微宦不能去,歸來坐如刖。 保茲萬卷書,守慎如羈紲。念我曾苦心,相逢無間別。 引之看祕寶,任得窮披閱。軸閒翠鈿剝,籤古紅牙折。 帙解帶芸香,捲開和桂屑。枕兼石鋒刃,榻共鬆瘡癤。 一臥寂無諠,數編看盡徹。或攜歸廨宇,或把穿林樾。 挈過太湖風,抱宿支硎雪。如斯未星紀,悉得分毫末。 剪除幽僻藪,滌盪玄微窟。學海正狂波,予頭向中{殳頁}。 聖人患不學,垂誡尤爲切。苟昧古與今,何殊瘖共{目闋}。 昔之慕經史,有以傭筆札。何況遇斯文,借之不曾輟。 吾衣任縠纑,吾食甘糠覈。其道苟可光,斯文那自伐。 何竹青堪殺,何蒲重好截。如能盈兼兩,便足酬飢渴。 有此競苟榮,聞之兼可噦。東皋耨煙雨,南嶺提薇蕨。 何以謝徐君,公車不聞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東莞:地名,今廣東省東莞市。
  • 奕代:一代接一代。
  • 雋哲:才華橫溢,智慧卓越。
  • 孤揭:孤立高舉,指名聲顯赫。
  • 方州:指地方官。
  • 凜冽:嚴肅,清廉。
  • 墳籍:古代典籍。
  • 清俸:清廉的俸祿。
  • 宣毫:宣紙的毛筆。
  • 剡紙:古代名紙,產於剡溪(今浙江嵊州)。
  • 札吏:文書官員。
  • :手掌或腳底因長期摩擦而生的硬皮。
  • :結束。
  • 樓船:古代大型船隻。
  • 夏屋:大屋。
  • 垤㙞:小土堆。
  • 門闑:門檻。
  • 縹囊:輕薄的布袋。
  • 緗帙:淺黃色的書套。
  • :深紅色。
  • 基構:基礎和結構。
  • 貽厥:遺留給後代。
  • 通侯:古代爵位名。
  • 參卿:古代官職名。
  • 介潔:清廉正直。
  • 潮田:潮汐影響下的田地。
  • :柱子上的橫木。
  • :古代一種斷足的刑罰。
  • 羈紲:束縛。
  • 祕寶:珍貴的書籍。
  • 翠鈿:翠綠色的裝飾物。
  • 紅牙:紅色的象牙。
  • 芸香:一種香草,古人用於防蟲蛀書。
  • 桂屑:桂花的碎屑。
  • 瘡癤:皮膚上的瘡和癤子。
  • :喧譁。
  • 廨宇:官署。
  • 林樾:林間小道。
  • 支硎:山名,在今江蘇蘇州。
  • 星紀:星辰的記錄。
  • :沼澤地。
  • 玄微窟:深奧的洞穴。
  • 殳頁:古代兵器名。
  • 瘖共:啞巴。
  • 目闋:盲人。
  • 縠纑:細布和粗布。
  • 糠覈:粗糧。
  • 自伐:自誇。
  • 盈兼兩:滿足兩方面的需求。
  • :嘔吐聲。
  • 東皋:東邊的田野。
  • :鋤草。
  • 薇蕨:野菜名。
  • 公車:官車。

翻譯

東莞的名門望族,代代都有才華橫溢的智者。他們通過努力學習考取科舉,名聲顯赫。自從成爲地方官以來,他們的清廉操守令人肅然起敬。他們大量抄寫古代典籍,聲稱這是用清廉的俸祿所購。宣紙的毛筆如風般利落,剡紙的光澤勝過月光。文書官員的手指因長期書寫而長出硬皮,但工作仍未結束。

他們的樓船如大屋般雄偉,想要載運的東西堆積如山。他們遷徙到吳都,船隻縱橫交錯,阻礙了門檻。輕如霧的布袋,深紅如血的書套,這些都是他們文化的基礎和結構,將這些留給後代。他們的地位重於通侯的印章,貴於全師的節操。我敬愛他們的清廉正直,他們能繼承家族的美德。

他們擁有五萬步的潮田和十餘楶的草屋。雖然官職不高,但他們不願離去,迴歸後如同受刑。他們守護着萬卷書,謹慎如同被束縛。他們記得我曾經的苦心,我們相逢時沒有隔閡。他們讓我看珍貴的書籍,任我盡情閱讀。書軸上的翠鈿已剝落,書籤上的紅牙已折斷。書套解開帶有芸香,書頁展開帶有桂花的碎屑。枕頭和牀榻都帶有石頭的鋒刃和松樹的瘡癤。

我獨自一人靜臥,沒有喧譁,數卷書看盡。有時帶回官署,有時拿着穿過林間小道。我帶着書卷過太湖的風,抱着書宿在支硎山的雪中。這樣的經歷還未記錄在星辰中,但我已得到了分毫的知識。我剪除了幽僻的沼澤,滌盪了深奧的洞穴。學海中的狂波正涌動,我的頭正向着中流砥柱。

聖人擔憂不學無術,他們的告誡尤爲迫切。如果不懂古今,那與啞巴和盲人無異。過去我曾羨慕經史,有以傭筆札。何況遇到這樣的文化,我借之不曾間斷。我的衣食簡樸,但我的道德可以發光,這樣的文化不需要自誇。

什麼樣的竹子可以殺,什麼樣的蒲草可以截。如果能滿足兩方面的需求,便足以解決飢渴。有這樣的榮耀,聽起來也令人作嘔。我在東邊的田野鋤草,在南邊的山嶺採摘野菜。我如何感謝徐君,公車未曾聽說設立。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東莞名門望族的文化傳承和清廉操守,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展現了他們對知識的追求和對家族美德的繼承。詩中,皮日休表達了對這種文化的敬仰和對清廉生活的嚮往,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學識的渴望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唐代文人對知識和道德的崇高追求。

皮日休

皮日休

唐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鹹通八年擢進士第。十年,爲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遊唱和,人稱皮陸。後又入京爲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軍下江浙,日休爲巢所得,任爲翰林學士。巢敗,日休下落不明,或云爲朝廷所殺,或云爲巢所殺,或雲至吳越依錢鏐,或雲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藪》、《鬆陵集》。 ► 4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