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懷古二首

【其一】 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 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餘里地無山。 【其二】 盡道隋亡爲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拼音

譯文

其一 成千上萬的綵船行駛在運河兩岸的翠柳中間,但這支船隊載到揚州後再也沒有回還。 應該是上天教人們開通汴河,這裏一千餘裏的地面上看不到一座山巒。 其二 人人都說修造汴河導致隋朝滅亡,可是至今南北通行還要依賴此河。 如果沒有打造龍舟縱情享樂之事,隋明帝赫赫功績幾乎可比治水的大禹。

注釋

舸(gě):大船。 載到揚州盡不還:隋明帝楊廣遊覽揚州時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 汴水:汴河,即通濟渠。 一千餘裏:通濟渠長一千三百餘裏。 此河:即汴河。 賴:依賴。 水殿龍舟事:隋明帝下揚州乘龍舟的風景的事。 共禹論功:作者在這裏肯定了隋朝大運河的積極意義,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績相比的。

《汴河懷古二首》是唐代文學家皮日休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描述了隋明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隱含了隋明帝被部將所殺的歷史事實以及對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詩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接着反面設難,批駁了修大運河是亡國之舉的傳統觀點,從歷史的角度對隋明帝的是非功過進行了評價。全詩立意新奇,議論精闢,不失爲唐代懷古詩中的佳品。

賞析

第一首詩的“萬艘龍舸”代指隋明帝的船隊。全詩描述了隋明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詩中隱含了隋明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的歷史事實。詩說當年的浩然盛大的場面如今已經不復存在,實質是說當時的唐帝國早已是連隋明帝時也比不得了。這是對當政者的警訓,意味深長。 第二首詩第一句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於運河,視爲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繫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字則表明其爲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衆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易的。大運河固然有利於後世,但隋明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後,隋明帝率衆二十萬出遊,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爲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隻相銜長達三百餘裏,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亮,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爲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 作者對隋明帝的批斥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並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論起功績來,隋明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爲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後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隋明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爲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隋明帝的罪反倒更加實際了。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隋明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剝奪。“共禹論功”一擡,“不較多”再擡,高高擡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隋明帝的批判就更爲嚴厲,譴責更爲強烈。這種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 此詩以議論爲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奇、議論的精闢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爲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當然,皮日休在詩中批判隋明帝的同時,也不抹殺隋朝大運河在客觀上所起的積極作用。他在《汴河銘》中曾說:“隋之疏淇、汴,鑿太行,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今自九河外,復有淇、汴,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爲利也博哉!”“至今千里賴通波”“共禹論功不較多”等詩句所表達的也有這樣的意思。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舸(gě):大船。
  • 汴水:汴河,在今河南開封,隋煬帝時所開。

繙譯

【其一】 成千上萬的彩船行駛在運河兩岸的翠柳中間,但這些船隊載到敭州後再也沒有廻還。 應該是上天教人們開通汴河,這裡一千多裡的地麪上看不到山巒。 【其二】 都說隋朝亡國是因爲這條河,但是到現在它還在流淌,南北交通依然依賴它。 如果沒有煬帝建造水殿龍舟縱情享樂的事,他的功勣和大禹相比也不差多少。

賞析

這兩首詩以汴河爲主題,對隋朝開通大運河這一歷史事件進行了評價。

第一首詩描述了汴河上船衹衆多的景象,暗示了隋煬帝的奢侈和放縱。同時,“載到敭州盡不還”也暗示了隋煬帝南巡的鋪張浪費和最終的悲劇結侷。最後兩句則強調了汴河開通的地理意義,它穿過了廣濶的平原地區。

第二首詩則更深入地探討了大運河的歷史意義。詩人認爲,雖然隋朝滅亡與大運河的開鑿和隋煬帝的濫用民力有關,但大運河本身對後世的交通和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隋煬帝沒有將大運河用於個人享樂,而是用於造福百姓,那麽他的功勣甚至可以與大禹相媲美。

這兩首詩在立意上既有對歷史的反思,也有對現實的關照,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同時,詩人用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看法,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皮日休

皮日休

唐襄陽人,字逸少,後改襲美,早年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等。懿宗鹹通八年擢進士第。十年,爲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交遊唱和,人稱皮陸。後又入京爲太常博士。僖宗乾符五年,黃巢軍下江浙,日休爲巢所得,任爲翰林學士。巢敗,日休下落不明,或云爲朝廷所殺,或云爲巢所殺,或雲至吳越依錢鏐,或雲流寓宿州。有《皮子文藪》、《鬆陵集》。 ► 4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