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靈巖寺
娃宮屧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
二三月時何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
使君雖老頗多思,攜觴領妓處處行。
今愁古恨入絲竹,一曲涼州無限情。
直自當時到今日,中間歌吹更無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娃宮:指古代美女西施的宮殿。
- 屧廊: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廊道,此處指娃宮中的廊道。
- 硯池:指文人墨客用的硯臺,此處比喻文化或歷史的痕跡。
- 香徑:指花草叢生的小路,此處指娃宮中的小路。
- 使君:古代對地方官的尊稱,此處指作者自己。
- 攜觴:帶着酒杯,指飲酒。
- 領妓:帶領歌妓,指享受音樂和歌舞。
- 絲竹:指絃樂器和竹製樂器,泛指音樂。
- 涼州:古代地名,此處指涼州曲,一種曲調。
翻譯
娃宮和屧廊早已傾頹,硯池和香徑也快要被歲月抹平。 二三月的時節,草色依舊綠,但幾百年來,只有月光依舊明亮。 我雖老,思緒卻多,常常攜酒帶妓四處遊走。 古今的愁恨都融入絲竹之中,一曲涼州曲,情感無限深長。 從古至今,中間的歌吹聲已不再響起。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靈巖寺及其周邊遺蹟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娃宮屧廊尋已傾,硯池香徑又欲平」描繪了歷史的痕跡逐漸消逝,而「二三月時何草綠,幾百年來空月明」則對比了自然與人事的不同變化,突出了時間的無情。後半部分,作者以自己的生活狀態和感受,抒發了對古今情感的交織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豐富,展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