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粟

有吏夜叩門,高聲催納粟。 家人不待曉,場上張燈燭。 揚簸淨如珠,一車三十斛。 猶憂納不中,鞭責及僮僕。 昔餘謬從事,內愧纔不足。 連授四命官,坐屍十年祿。 常聞古人語,損益周必復。 今日諒甘心,還他太倉谷。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納粟:古代的一種稅收形式,即繳納糧食。
  • :古代的官員或差役。
  • 揚簸:用簸箕揚去糠秕、灰塵。
  • :古代容量單位,一斛等於十鬥。
  • 僮僕:僕人。
  • 謬從事:錯誤地從事某項工作。
  • 四命官:指連續四次被任命爲官。
  • 坐屍:比喻無所作爲,白白消耗俸祿。
  • 損益:損失和收益。
  • 周必復:循環往復。
  • 太倉谷:指國家的糧食儲備。

翻譯

夜晚,一位官員敲響了我的家門,高聲催促我繳納糧食。 家裏的人不等天亮,就在場上點亮了燈燭。 我們揚簸糧食,使其乾淨如珠,一車裝載了三十斛。 即便如此,我還是擔心糧食不能合格,擔心受到鞭打和責罰,甚至牽連到僕人。 回想過去,我錯誤地從事了官職,內心愧疚自己的才能不足。 連續四次被任命爲官,卻十年如一日地無所作爲。 我常聽古人說,損失和收益總是循環往復的。 如今我甘心接受這一切,歸還國家的糧食儲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唐代農民在官吏催促下繳納糧食的情景,反映了當時農民的艱辛和社會的嚴苛。白居易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反思和對農民的同情。詩中「揚簸淨如珠」形容糧食的精良,而「猶憂納不中」則揭示了農民對官府嚴苛要求的恐懼。最後,詩人以「還他太倉谷」作爲結尾,表達了一種無奈的接受和自我反省,體現了白居易深厚的人文關懷和自省精神。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峯。 ► 29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