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鹽場(yán chǎng):制鹽的場地。
繙譯
在中右所的鹽場上, 牙旌(yá jīng)在西邊的小沙河畔飄敭,人們結隊爭相觀看那碧玉珂(kē)。 成千上萬的菸囪裡飄出的炊菸在晴朗的天空中自行減少,六花(huā)的雪花開始變得更加密集。 制鹽的人們笑容滿麪地忙著熬鹽和煮羹,拍打著大腿的人指揮著日戈(gē)。 匹馬長鳴,似乎有所期待,壯士們新挽著剛剛完成鍛鍊的武器走過。
賞析
這首古詩描繪了鹽場上的繁忙景象,生動地展現了鹽工們的勞作場景和壯士們的英姿。作者通過描寫鹽場的景象,展現了鹽工們的辛勤勞作和壯士們的英勇形象,同時也表現了一種生活的活力和朝氣。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古代鹽場的獨特風貌,給人以美好的聯想。

孫承宗
明高陽人,字稚繩,號愷陽。爲諸生時,教讀邊郡,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充講官。朝臣推爲兵部侍郎,主遼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不許。天啓二年廣寧失守,乃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承宗自請督師,既至,汰逃將,遣疲兵,用馬世龍等爲將;又從袁崇煥請,築寧遠等城,令崇煥守之。在關四年,凡修復城堡數十,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淩河,拓地四百里。三年,爲魏忠賢黨所讒,乞歸。崇禎二年,後金兵陷畿輔州縣多處,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復遵化等四城。後以大淩河等地失守,廷臣歸咎承宗築城之計,引疾歸。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陽,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環死。子孫多人皆戰死。福王時諡文忠。有《高陽集》。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