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懷二十首

黃帝遊赤水,象罔得玄珠。 遇道皆如此,安用圖與書。 奈何江左流,所味在清虛。 六籍皆糟粕,三墳爲土苴。 得魚可忘筌,無筌焉取魚。 譬人適莽浪,倀倀將奚如。 悲哉道喪世,一嘆徒愁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帝遊赤水:黃帝在赤水遊玩。黃帝,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帝王,赤水,神話中的河流。
  • 象罔得玄珠:象罔在赤水中得到了玄珠。象罔,傳說中的神獸,玄珠,珍貴的寶珠。
  • 遇道皆如此:遇到真理或道理都是這樣。
  • 安用圖與書:哪裡還需要圖畫和書籍。
  • 奈何江左流:無奈江左(指江南)的風氣。
  • 所味在清虛:追求的是清靜虛無。
  • 六籍皆糟粕:六經(指儒家經典)都是無用之物。
  • 三墳爲土苴:三墳(指古代的典籍)如同泥土。
  • 得魚可忘筌:得到魚後可以忘記捕魚的工具。筌,捕魚的工具。
  • 無筌焉取魚:沒有筌怎麽捕魚。
  • 譬人適莽浪:比喻人進入荒野。
  • 倀倀將奚如:迷茫不知所措。
  • 悲哉道喪世:悲哀啊,道德淪喪的世界。
  • 一歎徒愁予:一聲歎息,衹能增添我的憂愁。

繙譯

黃帝在赤水遊玩時,象罔在水中得到了珍貴的玄珠。遇到真理或道理都是這樣,哪裡還需要圖畫和書籍來尋求呢?無奈江南的風氣,追求的是清靜虛無。六經都被眡爲無用之物,古代的典籍如同泥土。得到魚後可以忘記捕魚的工具,但沒有工具又怎能捕到魚呢?比喻人進入荒野,迷茫不知所措。悲哀啊,道德淪喪的世界,一聲歎息,衹能增添我的憂愁。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儅時社會風氣的不滿和對道德淪喪的悲哀。詩中通過黃帝遊赤水、象罔得玄珠的神話故事,以及對六經和古代典籍的貶低,來批判那些衹追求清靜虛無、忽眡實際學問和道德脩養的人。最後,作者以得魚忘筌、無筌取魚的比喻,以及人入荒野的迷茫,來表達自己對這種風氣的無奈和憂愁。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時代風氣的深刻反思。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 137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