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教中都

· 貝瓊
中都學舍今百區,聲教遠及萬方初。 新羅百濟亦遣子,期門羽林皆讀書。 一時復見製作盛,四境已安攻戰餘。 老夫竊祿愧無補,惟解區區校魯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分教:分別教導。
  • 中都:指當時的首都。
  • 學舍:學校。
  • 百區:形容學校衆多。
  • 聲教:名聲和教育。
  • 萬方:四面八方,指各地。
  • :開始。
  • 新羅百濟:古代朝鮮半島的國家。
  • :也。
  • 遣子:派遣子弟。
  • 期門羽林:指皇家衛隊,這裏泛指官員子弟。
  • :都。
  • 製作:指文化藝術。
  • :繁榮。
  • 四境:國家的四周邊界。
  • 攻戰餘:戰爭結束後的餘波。
  • 老夫:詩人自稱。
  • 竊祿:謙辭,指自己擔任官職。
  • 愧無補:感到慚愧,覺得自己沒有做出什麼貢獻。
  • 惟解:只能。
  • 區區:微小,這裏指自己的工作。
  • 校魯魚:校對書籍,這裏指從事文職工作。

翻譯

在中都,學校如今已有上百所,其名聲和教育影響遠及各地。 新羅和百濟這些國家也派遣子弟來學習,皇家的衛士和官員子弟都在這裏讀書。 一時間,文化藝術繁榮,國家四周的戰爭也已平息。 我雖然擔任官職,但感到慚愧,覺得自己沒有做出什麼貢獻,只能做些微小的文職工作,如校對書籍。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朝時期中都教育的繁榮景象,以及文化藝術的興盛和國家的和平。詩人貝瓊通過對比自己的微小貢獻,表達了對國家繁榮的自豪與對個人職責的謙遜。詩中「分教中都」體現了當時教育的廣泛和深遠影響,而「老夫竊祿愧無補」則流露出詩人對個人能力的自謙和對國家貢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既展現了時代風貌,又體現了個人情感。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