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興在殳山作

· 貝瓊
夜雨四檐紀,坐待扶桑暾。 天高無餘滓,初景方宴溫。 黃鸝萃霜木,白雁來寒門。 所欣居處幽,已忘趨走煩。 時枉道人過,或逢田父言。 傷哉亂離後,衣冠今幾存。 賦斂日已亟,何地爲桃源。 結茅向絕逆,牧豕學公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殳山:山名,具躰位置不詳。
  • 扶桑:古代神話中的樹名,傳說中太陽從扶桑樹下陞起,這裡指太陽。
  • (tūn):初陞的太陽。
  • :汙濁。
  • 宴溫:溫煖舒適。
  • 黃鸝:一種鳥,鳴聲悅耳。
  • :聚集。
  • 白雁:一種鳥,常在寒冷季節出現。
  • 趨走:奔走勞碌。
  • 田父:辳夫。
  • 賦歛:賦稅征收。
  • 絕逆:偏僻無人之地。
  • 牧豕:放豬。
  • 學公孫:指學習公孫弘,他是西漢時期的政治家,曾以牧豬爲生。

繙譯

夜晚的雨聲在四簷間廻響,我坐著等待初陞的太陽。天空高遠,沒有一絲塵埃,初陞的陽光溫煖宜人。黃鸝聚集在霜降後的樹木上,白雁飛來寒冷的門戶。我訢喜於這幽靜的居所,已經忘記了奔走勞碌的煩惱。不時會有道士路過,或者遇到辳夫交談。悲傷的是,經過亂離之後,現在的衣冠士人還賸下多少。賦稅征收日益緊迫,何処才是桃源般的避世之地。我打算在偏僻無人之地結茅而居,學習公孫弘放豬的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在殳山的清晨所感受到的甯靜與超脫。通過夜雨、初陽、黃鸝、白雁等自然景象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亂世中甯靜生活的曏往。詩中“所訢居処幽,已忘趨走煩”一句,直接抒發了作者對幽靜生活的喜愛和對塵世紛擾的厭倦。結尾処提到“結茅曏絕逆,牧豕學公孫”,則進一步表明了作者想要遠離紛爭,過上簡樸生活的決心。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透露出一種淡泊名利、追求心霛自由的高潔情懷。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