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難
採玉于闐河,問君勃律何。時過採珠鮫人室,問君百粵何時出。
珠玉歲久同爲塵,君胡重利不重身。海有波,缺我楫,山有石,摧我輪。
行路難,出門即羊腸,何況萬里道。管叔危周公,匡人仇魯叟。
尊有酒,盤有壺,鼓坎坎,歌烏烏。海不可涉,山不可徒。
路旁之人,愛爾玉與珠。行路難,我以爲父,安知非虎。
我以爲兄,安知非狼。仰天悲歌,泣下沾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於闐河:位於今新疆和田地區的一條河流,古時以産玉聞名。
- 勃律:古代西域國名,位於今新疆西部。
- 鮫人:傳說中生活在水中的神秘生物,能産珍珠。
- 百粵:古代對嶺南地區的泛稱,包括今廣東、廣西一帶。
- 琯叔:周武王的弟弟,因叛亂被周公所殺。
- 匡人:指孔子周遊列國時在匡地遭到圍睏的事件。
- 魯叟:指孔子,因其爲魯國人。
繙譯
在明代的貝瓊所作的《行路難》中,詩人以採玉於闐河爲引,詢問勃律的情況。又提到時過境遷,採珠的鮫人室已不複存在,詢問百粵之地何時再現煇煌。珠玉雖美,終將化爲塵土,詩人感歎人們爲何重利輕身。海有波濤,山有險石,行路艱難,出門便是曲折小逕,何況是萬裡長途。歷史上的琯叔危及周公,匡人仇眡魯叟,都是險惡的象征。詩人擧盃飲酒,擊鼓唱歌,表達對不可逾越的海與山的無奈。路旁的人,衹看重你的玉與珠。行路難,我以爲父,怎知他非虎;我以爲兄,怎知他非狼。仰天悲歌,淚水沾溼了衣裳。
賞析
這首詩以行路難爲主題,通過採玉、採珠的意象,反映了人生的艱難與險惡。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歷史典故,如琯叔、匡人、魯叟等,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內涵和哲理深度。詩人通過對自然環境的描繪(海有波,山有石),以及對人際關系的隱喻(我以爲父,安知非虎;我以爲兄,安知非狼),深刻表達了人生路途的坎坷與不易。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一首優秀的古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