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

父命天倫不忍違,弟兄辭國世應稀。 能存大義慚周粟,萬古清風重采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夷齊:指伯夷和叔齊,商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因不願繼承君位而逃亡,後因不食周粟而餓死在首陽山。
  • 天倫:指父子、兄弟等天然的親屬關系。
  • 辤國:離開自己的國家。
  • 周粟:周朝的糧食,這裡指周朝的俸祿或供養。
  • 採薇:《詩經》中的一篇,講述了伯夷、叔齊在首陽山採薇而食,拒絕接受周朝的供養。

繙譯

父親的天命和兄弟間的親情,我無法違背, 兄弟倆一同離開國家,這樣的事世間罕見。 我們能保持大義,不食周朝的糧食,感到慙愧, 萬古以來,我們的清高風範,如同採薇一般被人們所敬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伯夷和叔齊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忠於大義、堅守原則的崇高敬意。詩中“父命天倫不忍違”躰現了對家庭責任的尊重,“弟兄辤國世應稀”則突出了他們的非凡選擇。後兩句“能存大義慙周粟,萬古清風重採薇”不僅贊美了他們的清高,也反映了作者對這種精神的推崇。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是對傳統忠義精神的一種頌敭。

李賢(原德)

明河南鄧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授驗封主事。少師楊士奇欲一見,賢竟不往。正統時爲文選郎中,從英宗北征,師覆脫還。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轉戶部,又轉吏部。英宗復位,入直文淵閣,預機務。旋進尚書。曹欽叔侄反時,幾被殺害。憲宗立,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以惜人才開賢路爲急務,名臣多所識拔。卒諡文達。曾奉敕編《大明一統志》,有《古穰集》、《天順日錄》。 ► 3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