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詞二首 · 其二

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拼音

譯文

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築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裏聽着淒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晉書地理志》:“漢改雍州爲涼州”,《樂苑》:“涼州宮詞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爲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爲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闌:盡。 胡笳:古代流行於塞北和西域的一種類似笛子的樂器,其聲悲涼。 折楊柳:樂府曲辭,屬《橫吹曲》,多描寫傷春和別離之意。 意氣:一作“氣盡”,情意。 長安:這裏代指故鄉。

《涼州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翰的組詩作品。這是第二首,抓住邊塞風光景物的特點,抒寫邊關將士們夜聞笳聲而觸動的思鄉之情,萬里別家,多年不歸,有時不免思鄉,無論是見景還是聽聲,都容易勾起悠悠的鄉思。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戰士們在邊關忍受苦寒,恨春風不度,轉而思念起故鄉明媚、燦爛的春色、春光來。後兩句極力渲染出了一種思鄉的氛圍:寒冷的夜晚萬籟俱寂,而笳聲的響起更讓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並且悲涼的笳聲吹奏的偏又是讓人傷懷別離的《折楊柳》,悠悠的笳聲在夜空迴盪,教戰士們的思鄉之意更加濃厚。 這首詩抓住了邊塞風光景物的一些特點,借其嚴寒春遲及胡笳聲聲來寫戰士們的心理活動,反映了邊關將士的生活狀況。詩風蒼涼悲壯,但並不低沉,以俠骨柔情爲壯士之聲,這仍然是盛唐氣象的迴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同“殘”,凋謝、凋零。(讀音:lán)

繙譯

秦中地區的花和鳥應該都已經凋零了,塞外的風沙依舊帶著寒意。夜晚聽到衚笳吹奏的《折楊柳》曲子,讓人心中充滿了對長安的思唸和意氣。

賞析

這首詩前兩句通過秦中與塞外景象的對比,描繪出不同的地域氣候和氛圍。後兩句以“夜聽衚笳折楊柳”這一特定場景,勾起人們的思鄕之情,“教人意氣憶長安”生動地表達出對長安的深深眷戀和內心的感慨。詩的意境深遠,既寫出了塞外的獨特風貌,又展現了戍邊者的思鄕心緒,給人無限遐想。

王翰(子羽)

王翰(子羽)

唐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邊塞詩人,字子羽。家殷富,性豪放不羈,喜飲。唐睿宗景雲元年(西元七一〇年)舉進士。幷州長史張惠貞奇其才,舉直言極諫、超拔群類等制科,調昌樂尉。開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張燕公入朝爲相,召爲祕書正字,又擢駕部員外郎。「櫪多名馬,家有妓樂」,「發言立意,自比王侯。頤指儕類,人多嫉之。」出爲汝州長史,改爲仙州別駕,仍然「日聚英豪,從禽擊鼓,恣爲歡賞」。後被貶爲道州司馬,卒於前往道州途中。其作品《凉州詞》爲古今之絶唱。 ► 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