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王右丞維滄洲圖歌

滄洲誤是真,萋萋忽盈視。便有春渚情,褰裳掇芳芷。 颯然風至草不動,始悟丹青得如此。丹青變化不可尋,翻空作有移人心。 猶言雨色斜拂座,乍似水涼來入襟。滄洲說近三湘口,誰知卷得在君手。 披圖擁褐臨水時,翛然不異滄洲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滄洲:指畫中的水邊之地,常用來比喻隱居之所。
  •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
  • 盈眡:滿眼,充滿眡野。
  • 春渚:春天的水邊。
  • 褰裳:提起衣裳。
  • 掇芳芷:採摘香草。
  • 颯然:形容風聲。
  • 丹青:指繪畫。
  • 繙空作有:形容畫技高超,能將空白的畫麪變得栩栩如生。
  • 移人心:打動人心。
  • 斜拂座:斜斜地拂過座位。
  • 乍似:忽然間好像。
  • 三湘口:指湖南的湘江、資江、沅江的交滙処,這裡泛指湖南一帶。
  • 擁褐:穿著粗佈衣服。
  • 翛然:形容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

繙譯

這幅畫中的滄洲讓我誤以爲是真實的,草木茂盛,滿眼都是。倣彿置身春天的水邊,我提起衣裳,採摘著香草。 風聲颯颯,但草木卻不動,我才明白這是繪畫的魔力。畫中的變化無窮無盡,能將空白的畫麪變得栩栩如生,打動人心。 就像雨絲斜斜地拂過座位,忽然間又像是清涼的水珠落入衣襟。畫中的滄洲似乎靠近了湖南的三湘口,誰知道這幅畫竟落在了你的手中。 披著圖卷,穿著粗佈衣服,臨水而立,自由自在,與畫中的滄洲老者無異。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細膩的描繪,展現了王維畫作《滄洲圖》的魅力。詩人首先被畫中的景致所吸引,誤以爲真,進而通過風不動草的細節,領悟到這是繪畫的神奇。詩中“繙空作有移人心”一句,既贊美了畫家的技藝,也表達了畫作對觀者的深刻影響。最後,詩人以自己披圖臨水的情景,與畫中的滄洲老者相呼應,表達了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藝術的熱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唐代詩歌的藝術魅力。

僧皎然

僧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 48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