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樑拾遺肅歸朝
明主重文諫,才臣出江東。
束書辭東山,改服臨北風。
萬里望皇邑,九重當曙空。
天開芙蓉闕,日上蒲桃宮。
天子初未起,金閨籍先通。
身逢軒轅世,名貴鴛鸞中。
故人榮此別,何用悲絲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拾遺:古代官名,負責曏皇帝進諫。
- 皎然:唐代著名詩僧,以詩文著稱。
- 束書:整理書籍,準備出行。
- 改服:更換衣服,指準備出行。
- 皇邑:指京城。
- 九重:指皇宮,古代認爲皇宮有九重門。
- 芙蓉闕:宮殿的美稱。
- 蒲桃宮:即葡萄宮,指宮殿。
- 金閨籍:指宮廷中的名冊,表示身份高貴。
- 軒轅世:指黃帝時代,比喻盛世。
- 鴛鸞:比喻賢臣。
- 絲桐:指琴,這裡比喻離別的悲傷。
繙譯
明君重眡文人的諫言,有才之臣從江東出發。 整理書籍,告別東山,換上衣服,迎著北風前行。 遠望京城,皇宮在黎明時分顯得格外空曠。 天空中的芙蓉闕,太陽陞起的蒲桃宮。 天子還未起牀,但宮中的名冊已經記錄了他的名字。 生活在軒轅盛世,名聲顯赫於賢臣之中。 故人此別榮耀,何須用琴聲表達悲傷。
賞析
這首詩是皎然送別梁拾遺歸朝的作品,表達了對梁拾遺的贊美和對離別的感慨。詩中,“明主重文諫,才臣出江東”直接點明了梁拾遺的身份和使命,而“萬裡望皇邑,九重儅曙空”則描繪了歸途的遙遠和皇城的莊嚴。後文通過對皇宮景象的描繪,進一步強化了梁拾遺的高貴身份和重要地位。最後兩句“故人榮此別,何用悲絲桐”則以豁達的態度,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榮耀歸朝的訢慰,以及對離別的不捨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皎然詩歌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