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樂府十二首 · 其二 · 隴上歎
援車登隴阪,窮高遂停駕。
延望戎狄鄉,巡迴復悲吒。
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
聖賢禮讓風,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詐。
所適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援車:牽引車輛。
- 隴阪:隴山的山坡。隴山,位於今陝西省和甘肅省交界處。
- 窮高:到達高處。
- 延望:遠望。
- 戎狄:古代對西北邊疆民族的統稱。
- 悲吒:悲傷嘆息。
- 滋移:逐漸改變。
- 有情教:指有情感的教育。
- 禮讓風:禮讓的風氣。
- 西夏:指中國西部地區。
- 猜害:猜疑和傷害。
- 欺詐:欺騙和詐取。
- 所適:所到之處。
- 悠悠:形容時間長久或心情悠閒。
- 安舍:安頓,安心。
翻譯
牽引着車輛登上隴山的山坡,到達高處後停下馬車。 遠望着戎狄的故鄉,巡視四周後不禁悲傷嘆息。 漸漸地,有情感的教育使草木也能被感化。 聖賢提倡的禮讓風氣,爲何不能普及到整個西部地區呢? 父子之間忍心相互猜疑和傷害,君臣之間也敢於相互欺騙和詐取。 所到之處如今都是這樣的景象,讓人心情悠閒卻難以安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登上隴山時的所見所感。通過遠望戎狄鄉土,詩人表達了對邊疆民族的同情與對國家禮讓風氣未能普及的遺憾。詩中「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展現了詩人對教育的重視和對人性本善的信念。然而,現實中的猜疑、傷害與欺詐讓詩人感到無奈與憂慮,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