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樂府十二首 · 其二 · 隴上歎

· 元結
援車登隴阪,窮高遂停駕。 延望戎狄鄉,巡迴復悲吒。 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 聖賢禮讓風,何不遍西夏。 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詐。 所適今若斯,悠悠欲安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援車:牽引車輛。
  • 隴阪:隴山的山坡。隴山,位於今陝西省和甘肅省交界處。
  • 窮高:到達高處。
  • 延望:遠望。
  • 戎狄:古代對西北邊疆民族的統稱。
  • 悲吒:悲傷嘆息。
  • 滋移:逐漸改變。
  • 有情教:指有情感的教育。
  • 禮讓風:禮讓的風氣。
  • 西夏:指中國西部地區。
  • 猜害:猜疑和傷害。
  • 欺詐:欺騙和詐取。
  • 所適:所到之處。
  • 悠悠:形容時間長久或心情悠閒。
  • 安舍:安頓,安心。

翻譯

牽引着車輛登上隴山的山坡,到達高處後停下馬車。 遠望着戎狄的故鄉,巡視四周後不禁悲傷嘆息。 漸漸地,有情感的教育使草木也能被感化。 聖賢提倡的禮讓風氣,爲何不能普及到整個西部地區呢? 父子之間忍心相互猜疑和傷害,君臣之間也敢於相互欺騙和詐取。 所到之處如今都是這樣的景象,讓人心情悠閒卻難以安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登上隴山時的所見所感。通過遠望戎狄鄉土,詩人表達了對邊疆民族的同情與對國家禮讓風氣未能普及的遺憾。詩中「滋移有情教,草木猶可化」展現了詩人對教育的重視和對人性本善的信念。然而,現實中的猜疑、傷害與欺詐讓詩人感到無奈與憂慮,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狀的深刻反思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元結

元結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後遷汝州魯山(今屬河南),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餘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後卒於長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