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常吾直

· 元結
山澤多飢人,閭里多壞屋。 戰爭且未息,徴斂何時足。 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 何況假一官,而苟求其祿。 近年更長吏,數月未爲速。 來者罷而官,豈得不爲辱。 勸爲辭府主,從我遊退谷。 谷中有寒泉,爲爾洗塵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閭(lǘ)裏:指平民居住的地方。
  • 徵斂(zhēng liǎn):徵收賦稅。
  • 天粟:朝廷發放的俸祿,古代官員俸祿以糧食計算。
  • 假(jiǎ)一官:擔任一個官職;假,借,這裏引申爲取得。
  • 苟求:不正當、不合理地追求。
  • 更長吏:更換地方長官。
  • 罷而官:不稱職而被罷官 。
  • 府主:指上級長官。
  • 退谷:作者自指其所居之地,是其在樊上所營的園林,名「退谷」 。

翻譯

山林河澤間有很多飢餓的百姓,鄉里有許多破舊不堪的房屋。戰爭一直沒有停止,苛捐雜稅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徵收呢。我們既然沒有能力救助百姓的苦難,就不該享受朝廷的俸祿。更何況只是謀取一官半職,還一味地貪圖俸祿。近年來地方長官更換頻繁,幾個月一換都不算快。那些不稱職而被罷官的人,難道不應感到恥辱嗎。勸你還是辭去官職,跟我一起到退谷遊玩吧。山谷中有清涼的泉水,能爲你洗淨塵世的衣冠。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元結對社會現實的深切憂慮和對官場不正之風的批判態度 。開篇先描述了百姓悲慘的生活現狀,「山澤多飢人,閭里多壞屋」,爲全詩奠定沉痛基調。接着指出在戰爭不止的情況下,「徵斂何時足」,反映百姓負擔之重。詩人從自身反思,提出不能救助百姓就不應食祿,彰顯其道德操守和擔當意識。對當時官場中官員只爲求祿的行爲進行批判,如「何況假一官,而苟求其祿」。詩中還對頻繁更換地方長官以及官員不稱職現象表示不滿與輕蔑,「近年更長吏……豈得不爲辱」。最後作者用「勸爲辭府主,從我遊退谷。谷中有寒泉,爲爾洗塵服」,以一種嚮往歸隱、遠離塵世污濁的心態,勸友人一同遠離官場,體現出元結不隨波逐流,追求高潔與自由的精神境界,全詩情感真摯,直抒胸臆,具有強烈的現實批判性 。

元結

元結

元結,字次山,號漫叟、聱叟,唐代文學家、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後遷汝州魯山(今屬河南),天寶六載(747)應舉落第後,歸隱商餘山。天寶十二載進士及第。安祿山反,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今湖北大冶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翽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約大曆七年(約772年)入朝,後卒於長安。 ► 1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