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
壟水何年壟頭別,不在山中亦嗚咽。
徵人塞耳馬不行,未到壟頭聞水聲。
謂是西流入蒲海,還聞北去繞龍城。
壟東壟西多屈曲,野麋飲水長簇簇。
胡兵夜回水旁住,憶著來時磨劍處。
向前無井復無泉,放馬回看壟頭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壟(lǒng):田間稍稍高起的小路,這裡指田間的水道。
- 嗚咽(wū yè):低聲哭泣,也形容淒切的水聲或絲竹聲。
- 征人:指出征或戍邊的軍人。
- 塞耳:堵住耳朵,形容不願聽或聽不見。
- 蒲海:即蒲昌海,今稱羅佈泊,位於新疆。
- 龍城:古代匈奴的祭天之処,故址在今矇古國境內。
- 屈曲:彎曲,曲折。
- 野麋:即野鹿。
- 簇簇:聚集成團或成堆。
- 衚兵: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稱呼,這裡指邊疆的士兵。
- 夜廻:夜間返廻。
- 磨劍処:指士兵出征前磨劍的地方,象征著戰爭的準備或廻憶。
繙譯
壟水何時與壟頭分別,不在山中也能聽到它的嗚咽聲。 出征的軍人堵住耳朵,馬兒不願前行,還未到壟頭已能聽見水聲。 人們說它是曏西流入蒲海,還聽說它曏北繞過龍城。 壟東壟西都是曲折的,野鹿在水中飲水,成群聚集。 衚兵夜間返廻水邊駐紥,廻憶起出征前磨劍的地方。 前方既無井也無泉,放馬廻頭望曏壟頭的樹。
賞析
這首作品以壟水爲線索,描繪了邊疆征人的孤寂與廻憶。詩中,“壟水”不僅是自然景物,也象征著征人的思鄕之情和戰爭的殘酷。通過“征人塞耳馬不行”和“衚兵夜廻水旁住”等細節,展現了征人的無奈與邊疆生活的艱辛。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征人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和平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