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思
真我性無主,誰爲塵識昏。
奈何求其本,若拔大木根。
妄以一念動,勢如千波翻。
傷哉子桑扈,蟲臂徒虛言。
神威興外論,宗邪生異源。
空何妨色在,妙豈廢身存。
寂滅本非寂,諠譁曾未諠。
嗟嗟世上禪,不共智者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真我:指人的本性或本質。
- 塵識:指世俗的認知和觀念。
- 求其本:尋求事物的根本或本質。
- 大木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或基礎。
- 一念動:指心中的一絲念頭或想法。
- 勢如千波翻:比喻念頭一旦產生,其影響如同千層波浪翻滾。
- 子桑扈: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此處可能指普通人的代表。
- 蟲臂徒虛言: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或言論。
- 神威:指神的力量或威嚴。
- 興外論:興起於外部的討論或理論。
- 宗邪生異源:指不同的宗教或邪說產生於不同的源頭。
- 空何妨色在:即使空無,也不妨礙事物的存在。
- 妙豈廢身存:即使事物微妙,也不應廢棄其存在的意義。
- 寂滅本非寂:即使事物看似消失,其本質並非真正的寂靜。
- 諠譁曾未諠:即使事物看似喧囂,其本質並非真正的喧譁。
翻譯
我的本性沒有主宰,是誰讓世俗的認知使我昏暗? 爲何要尋求事物的根本,就像拔起一棵大樹的根。 妄動一個念頭,其影響如同千層波浪翻滾。 可憐的子桑扈,那些微不足道的言論只是空談。 神的力量和威嚴興起外部的討論,不同的宗教和邪說產生於不同的源頭。 即使空無,也不妨礙事物的存在;即使事物微妙,也不應廢棄其存在的意義。 即使事物看似消失,其本質並非真正的寂靜;即使事物看似喧囂,其本質並非真正的喧譁。 唉,世上的禪理,不與智者共同討論。
賞析
這首詩深刻探討了人的本性與世俗認知之間的關係,以及追求事物本質的重要性。詩人通過比喻和象徵,如「大木根」和「千波翻」,形象地表達了念頭的影響力和追求本質的艱難。詩中還涉及了對宗教和哲學的思考,強調了即使事物看似空無或微妙,其存在和本質依然有其價值和意義。整體上,這首詩體現了詩人對人生和宇宙深層次的思考,以及對真理追求的堅持。

僧皎然
僧皎然,生卒年不詳,湖州人,俗姓謝,字清晝,是中國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後代,是唐代最有名的詩僧、茶僧。南朝謝靈運十世孫。活動於大曆、貞元年間,有詩名。他的《詩式》爲當時詩格一類作品中較有價值的一部。其詩清麗閒淡,多爲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在《全唐詩》編其詩爲815·821共7卷,他爲後人留下了470首詩篇,在文學、佛學、茶學等許多方面有深厚造詣,堪稱一代宗師。
► 485篇诗文
僧皎然的其他作品
- 《 經仙人渚即沈山下古人沈義 白日昇仙處 》 —— [ 唐 ] 僧皎然
- 《 荅裴評事澄荻花間送樑肅拾遺 》 —— [ 唐 ] 僧皎然
- 《 相和歌 》 —— [ 唐 ] 僧皎然
- 《 法華寺上方題江上人禪空 》 —— [ 唐 ] 僧皎然
- 《 奉陪楊使君頊送段校書赴南海幕 》 —— [ 唐 ] 僧皎然
- 《 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效曹劉體 》 —— [ 唐 ] 僧皎然
- 《 出遊 》 —— [ 唐 ] 僧皎然
- 《 湛處士枸杞架歌 》 —— [ 唐 ] 僧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