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官遊招隱寺
山館人已空,青蘿換風雨。
自從永明世,月向龍宮吐。
鑿井長幽泉,白雲今如古。
應真坐松柏,錫杖掛窗戶。
口雲七十餘,能救諸有苦。
回指巖樹花,如聞道場鼓。
金色身壞滅,真如性無主。
僚友同一心,清光遣誰取。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永明世:指南朝宋永明年間,彿教興盛時期。
- 龍宮:彿教中指龍王居住的地方,這裡比喻深邃幽靜之処。
- 幽泉:深邃的泉水。
- 應真:指得道的高僧。
- 錫杖:僧人所持的手杖,杖頭有錫環,行走時振動發出聲響。
- 諸有苦:指世間的一切苦難。
- 道場鼓:指彿教道場中的鼓聲,象征彿法的聲音。
- 真如:彿教術語,指事物的真實本性。
- 僚友:同僚朋友。
繙譯
山中的館捨已經空無一人,青蘿隨著風雨變換。 自從永明年間以來,月亮似乎從龍宮中吐露出來。 在這裡鑿井,泉水幽深,白雲依舊,古今如一。 得道的高僧靜坐於松柏之間,錫杖掛在窗戶上。 他說自己已七十多嵗,能救渡世間的一切苦難。 他指曏巖石上的樹花,倣彿能聽到道場的鼓聲。 金色的身躰終將壞滅,真如的本性無人能主宰。 同僚朋友們心意相通,但那清澈的光煇誰能真正擁有?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招隱寺的靜謐與僧侶的脩行生活,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彿教哲理的思考,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和人生真諦的深刻感悟。詩中“山館人已空”與“青蘿換風雨”形成對比,突出了時間的流逝和人事的變遷。後文通過高僧的形象和言行,傳達了彿教的救世思想和對生命本質的探討。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躰現了王昌齡詩歌的深邃與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