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吳山謁胥祠因望海潮

· 陳璉
屬鏤抉目吳東門,白日不照忠臣冤。 身浮鴟夷入水府,配濤作神恨始伸。 迄今二千有餘載,廟食吳山恆不改。 回思宰嚭肆讒徒,瞬息浮榮竟何在。 邦人事神誠意多,擊牲酹酒雜笙歌。 神能闡靈慰民望,白馬紅衫騰素波。 我時謁神到祠下,極目西陵景瀟灑。 潮頭一線海門來,誰道錢王弩能射。 漲空銀浪須臾平,水天一色涵虛明。 祠前徙倚空懷古,眼底越山無數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屬鏤(zhǔ lòu):古代的一種刑罰,指用鏤空的金屬器具刺入身體。
  • 抉目(jué mù):挖出眼睛。
  • 鴟夷(chī yí):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怪物,這裏比喻伍子胥的屍體被投入江中。
  • 配濤(pèi tāo):與波濤相配,指伍子胥被封爲潮神。
  • 宰嚭(zǎi pǐ):指吳國的宰相伯嚭,因陷害伍子胥而臭名昭著。
  • 讒徒(chán tú):指進讒言的人。
  • 擊牲(jī shēng):宰殺牲畜作爲祭品。
  • 酹酒(lèi jiǔ):將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
  • 笙歌(shēng gē):音樂和歌聲。
  • 弩能射(nǔ néng shè):指古代傳說中錢王用弩射潮的故事。
  • 漲空銀浪(zhǎng kōng yín làng):形容海浪洶涌,如同銀色的浪花在空中翻滾。
  • 水天一色(shuǐ tiān yī sè):形容水面與天空顏色相同,融爲一體。
  • 虛明(xū míng):空曠明亮。
  • 徙倚(xǐ yǐ):徘徊,流連。
  • 越山(yuè shān):指浙江一帶的山。

翻譯

伍子胥被賜屬鏤之刑,挖去雙眼,屍體被投入吳國的東門之外,白日也無法照見忠臣的冤屈。他的屍體如同鴟夷一般沉入水府,被封爲潮神,他的怨恨才得以伸張。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他在吳山的廟宇始終未變。回想當年宰嚭這個讒言小人,短暫的榮華又在哪裏呢?

當地人對神的敬仰充滿誠意,宰殺牲畜,灑酒祭奠,伴隨着笙歌。神靈顯靈,滿足了民衆的期望,白馬紅衫在素波中翻騰。我此時來到神祠之下,向神明致敬,極目遠眺西陵的景色,感到無比瀟灑。潮頭如一線從海門涌來,誰說錢王的弩箭能夠射退潮水呢?

海浪如銀色的浪花在空中翻滾,須臾間平息,水面與天空融爲一體,空曠明亮。在祠前徘徊,心中充滿了對古時的懷念,眼前是無數青翠的越山。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伍子胥忠貞不渝的形象的描繪,以及對其死後被封爲潮神的傳說,表達了對忠臣的敬仰和對歷史變遷的感慨。詩中,「屬鏤抉目」、「身浮鴟夷」等詞句生動地描繪了伍子胥的悲慘遭遇,而「配濤作神」則展現了人們對他的尊崇。後文通過對神祠祭祀場景的描寫,以及對海潮景色的讚美,進一步以自然景觀的壯闊來象徵伍子胥精神的永恆。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人物的緬懷,也是對自然美景的頌歌。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