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城
炎灰不復然,三國猶鼎峙。
孫郎啓雄圖,控地數千裏。
丹陽號名鎮,伯業肇於此。
呂侯膺重寄,才略真國士。
築城漕渠壖,百雉一時起。
區區衛生聚,金湯謾曾擬。
曾未百餘年,寂寞見遺址。
春風草色青,夜雨苔痕紫。
在德不在險,斯言豈虛耳。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炎灰不復然:比喻過去的輝煌已經消逝,不再復燃。
- 鼎峙:比喻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
- 孫郎:指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建立者。
- 雄圖:宏偉的計劃或野心。
- 控地:控制土地。
- 丹陽:地名,今江蘇省丹陽市。
- 伯業:指孫權的霸業。
- 肇:開始。
- 呂侯:指呂蒙,三國時期吳國名將。
- 膺:承擔。
- 重寄:重大的責任。
- 國士:國家的傑出人才。
- 漕渠:運河。
- 壖:河邊的地。
- 百雉:形容城牆高大。
- 區區:形容小。
- 衛生聚:指小規模的防禦工事。
- 金湯:比喻堅固的防禦。
- 謾:空,徒勞。
- 擬:比擬。
- 遺址:遺留下來的建築基礎。
- 苔痕:苔蘚的痕跡。
- 虛耳:空話。
翻譯
炎熱的灰燼不再燃燒,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孫權展開了他的宏偉計劃,控制了數千裏的土地。丹陽作爲一個著名的鎮,孫權的霸業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呂蒙承擔了重大的責任,他的才略真是國家的傑出人才。他在運河邊的土地上築起了城牆,一時間城牆高聳。那些小小的防禦工事,雖然堅固但徒勞無功。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這些城牆就只剩下了遺址。春風吹過,草色青青,夜雨過後,苔蘚的痕跡呈現出紫色。真正的防禦在於德行而非險要,這句話難道不是空話嗎?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三國時期吳國曆史和呂蒙築城的描寫,表達了對過去輝煌的懷念和對現實變遷的感慨。詩中「在德不在險」一句,深刻指出了真正的力量和安全來源於德行而非外在的險要,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洞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通過對歷史遺蹟的描繪,引發讀者對歷史變遷和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