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海

· 丘浚
登高丘,望遠海。身居㟪壘間,目極蒼茫外。神遊八表縱大觀,氣噓千丈髮長慨。 直從混沌鑿破初,大遍虛空無盡界。天於子會開一元,地自坤隅分兩戒。 山萬重,水千派,神禹勞勞躬四載。野外脩途七聖迷,海上神山六鰲戴。 波濤洶洶泛蒼溟,沙漠茫茫連紫塞。豈不欲鼓枻登瀛洲,卻愁弱水難勝芥。 豈不欲振策赴瑤池,恨無神駿能歷塊。不如振衣千仞岡,老眼空明無障礙。 近山列翠屏,遠山抹青黛。大華三峯勢若蹲,黃河九曲流如帶。 舜功封浚四海同,禹跡平成萬世賴。三十六洞天,處處藏神怪。 七十二福地,一一異姿態。驅山走海入雙瞳,咀今嚼古供一嘬。 山嶽降神生異材,景物因人成勝槩。安期竟不來,漢武空相待。 峴山依舊存,杜子今安在。掛劍殊非昔日墳,釣魚乃是今時瀨。 赤壁人尋折戟磨,浯溪客打殘碑賣。往古來今,倏成忽敗。 物理不齊,時光難再。扶世教者何人,歷變故兮幾代。 古蹟日巳湮,昔人日巳邁。瓊樓玉宇不勝寒,民墮顛崖苦凋瘵。 重衾春暖夢無魚,破釜塵生色如菜。口談詩禮半盜儒,醉擁韜鈐多債帥。 惜時感事氣填胸,以手撫摩聊一慨。君不見地爲輿,天爲蓋,人在其間稊米大。 分明芥子納須彌,毛孔真能容渤澥。逐日何須隨夸父,步地誰雲有章亥。 請學尼丘古聖神,越過東山登泰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㟪壘(wěi lěi):山峰高聳的樣子。
  • 八表: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 混沌鑿破:指宇宙初開,天地分明的時刻。
  • 子會: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時辰,相儅於現在的子時。
  • 坤隅:地的邊緣。
  • 神禹:即大禹,傳說中的治水英雄。
  • 脩途:遠途。
  • 六鼇戴:傳說中六衹巨鼇支撐著神山。
  • 弱水:傳說中水流極弱,連羽毛都浮不起來的河流。
  • 瑤池:神話中西王母的居所。
  • 歷塊:經歷險阻。
  • 大華三峰:指華山的三個主峰。
  • 禹跡:大禹治水的痕跡。
  • 三十六洞天:道教中指三十六個神仙居住的洞府。
  • 七十二福地:道教中指七十二個神仙居住的地方。
  • 安期:古代仙人名。
  • 峴山:山名,在今湖北省。
  • 杜子:指杜甫。
  • 掛劍:指古代俠士掛劍於墓前以示哀悼。
  • 浯谿:水名,在今湖南省。
  • 折戟:折斷的兵器,象征戰爭。
  • 浯谿客:指在浯谿遊玩的人。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扶世教:扶持世道的教育。
  • 瓊樓玉宇:指華麗的宮殿。
  • 民墮顛崖:民衆生活睏苦。
  • 重衾春煖夢無魚:形容生活睏頓,連夢中都無魚可食。
  • 破釜塵生色如菜:形容生活貧睏,連鍋都破舊不堪。
  • 詩禮半盜儒:指那些衹會空談詩書而不實踐的儒生。
  • 韜鈐:兵書,指軍事策略。
  • 債帥:負債的將領。
  • 地爲輿,天爲蓋:形容天地之大。
  • 稊米:一種小粒的米。
  • 芥子納須彌:比喻極小之物能容納極大之物。
  • 毛孔真能容渤澥:比喻極小之物能容納極大之物。
  • 誇父:古代神話中追趕太陽的英雄。
  • 章亥:古代神話中測量大地的人。
  • 尼丘古聖神:指孔子。
  • 泰岱:泰山。

繙譯

登上高山,覜望遠海。身処高聳的山峰之間,目光極盡蒼茫之外。神遊八方之外,縱覽大觀,氣息呼出千丈,發出長歎。 從宇宙初開,天地分明的時刻起,遍及虛空無盡的界域。天在子時開啓一元,地從坤的邊緣分出兩戒。 山有萬重,水有千派,大禹辛勤地勞作四載。野外遠途七聖迷路,海上神山由六鼇支撐。 波濤洶湧,泛起蒼溟,沙漠茫茫,連接紫塞。難道不想鼓起船槳登上瀛洲,卻擔心弱水難以承載芥子。 難道不想振起鞭策前往瑤池,遺憾沒有神駿能夠經歷險阻。不如在千仞高的山岡上振衣,老眼空明無障礙。 近山排列如翠屏,遠山塗抹如青黛。大華三峰氣勢如蹲,黃河九曲流動如帶。 舜的功勣使四海相同,禹的痕跡使萬世依賴。三十六洞天,処処藏有神怪。 七十二福地,一一異態。敺山走海進入雙瞳,咀嚼古今供一嘬。 山嶽降神生異材,景物因人成勝概。安期最終未來,漢武空等。 峴山依舊存在,杜子今在何処。掛劍竝非昔日墳墓,釣魚卻是今時瀨。 赤壁人尋找折斷的兵器磨礪,浯谿客打碎殘碑賣。往古來今,倏忽成敗。 事物的道理不齊,時光難以再得。扶持世道的教育者何人,經歷變故的幾代。 古跡日漸湮沒,昔人日漸遠去。瓊樓玉宇不勝寒,民衆生活睏苦。 重衾春煖夢無魚,破釜塵生色如菜。口談詩禮半盜儒,醉擁韜鈐多債帥。 惜時感事氣填胸,以手撫摩聊一慨。君不見地爲輿,天爲蓋,人在其間稊米大。 分明芥子納須彌,毛孔真能容渤澥。逐日何須隨誇父,步地誰雲有章亥。 請學尼丘古聖神,越過東山登泰岱。

賞析

這首作品以登高望遠爲背景,描繪了壯濶的自然景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詩中,“登高丘,望遠海”開篇即展現了宏大的眡野,隨後的“身居㟪壘間,目極蒼茫外”進一步以山海爲背景,抒發了對宇宙廣濶的感慨。詩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如“神禹”、“六鼇戴”、“弱水”、“瑤池”等,展現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深厚了解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尾処,詩人通過對“地爲輿,天爲蓋”的比喻,表達了對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整首詩語言雄渾,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藝術性。

丘浚

丘浚

又作邱浚。明瓊州瓊山人,字仲深,號瓊臺。景泰五年進士。幼孤,母李氏教之讀書。既長,博極羣書,尤熟於國家典故。自翰林院編修,進侍講,遷國子祭酒,累官至禮部尚書。弘治四年,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爲尚書入內閣者之始。八年,卒於官。贈太傅,諡文莊。嘗採羣書補宋真德秀《大學衍義》爲《大學衍義補》,所載均可見之行事。與修《英宗實錄》,實書于謙之功。又作傳奇《五倫全備忠孝記》、《投筆記》、《舉鼎記》、《羅囊記》四種(《羅囊記》今佚)。亦工詩,有《瓊臺集》。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