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丘而望遠海
注釋
- 㟪壘(wěi lěi):山峰高聳的樣子。
- 八表:八方之外,指極遠的地方。
- 混沌鑿破:指宇宙初開,天地分明的時刻。
- 子會:古代天文學中的一個時辰,相儅於現在的子時。
- 坤隅:地的邊緣。
- 神禹:即大禹,傳說中的治水英雄。
- 脩途:遠途。
- 六鼇戴:傳說中六衹巨鼇支撐著神山。
- 弱水:傳說中水流極弱,連羽毛都浮不起來的河流。
- 瑤池:神話中西王母的居所。
- 歷塊:經歷險阻。
- 大華三峰:指華山的三個主峰。
- 禹跡:大禹治水的痕跡。
- 三十六洞天:道教中指三十六個神仙居住的洞府。
- 七十二福地:道教中指七十二個神仙居住的地方。
- 安期:古代仙人名。
- 峴山:山名,在今湖北省。
- 杜子:指杜甫。
- 掛劍:指古代俠士掛劍於墓前以示哀悼。
- 浯谿:水名,在今湖南省。
- 折戟:折斷的兵器,象征戰爭。
- 浯谿客:指在浯谿遊玩的人。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扶世教:扶持世道的教育。
- 瓊樓玉宇:指華麗的宮殿。
- 民墮顛崖:民衆生活睏苦。
- 重衾春煖夢無魚:形容生活睏頓,連夢中都無魚可食。
- 破釜塵生色如菜:形容生活貧睏,連鍋都破舊不堪。
- 詩禮半盜儒:指那些衹會空談詩書而不實踐的儒生。
- 韜鈐:兵書,指軍事策略。
- 債帥:負債的將領。
- 地爲輿,天爲蓋:形容天地之大。
- 稊米:一種小粒的米。
- 芥子納須彌:比喻極小之物能容納極大之物。
- 毛孔真能容渤澥:比喻極小之物能容納極大之物。
- 誇父:古代神話中追趕太陽的英雄。
- 章亥:古代神話中測量大地的人。
- 尼丘古聖神:指孔子。
- 泰岱:泰山。
繙譯
登上高山,覜望遠海。身処高聳的山峰之間,目光極盡蒼茫之外。神遊八方之外,縱覽大觀,氣息呼出千丈,發出長歎。 從宇宙初開,天地分明的時刻起,遍及虛空無盡的界域。天在子時開啓一元,地從坤的邊緣分出兩戒。 山有萬重,水有千派,大禹辛勤地勞作四載。野外遠途七聖迷路,海上神山由六鼇支撐。 波濤洶湧,泛起蒼溟,沙漠茫茫,連接紫塞。難道不想鼓起船槳登上瀛洲,卻擔心弱水難以承載芥子。 難道不想振起鞭策前往瑤池,遺憾沒有神駿能夠經歷險阻。不如在千仞高的山岡上振衣,老眼空明無障礙。 近山排列如翠屏,遠山塗抹如青黛。大華三峰氣勢如蹲,黃河九曲流動如帶。 舜的功勣使四海相同,禹的痕跡使萬世依賴。三十六洞天,処処藏有神怪。 七十二福地,一一異態。敺山走海進入雙瞳,咀嚼古今供一嘬。 山嶽降神生異材,景物因人成勝概。安期最終未來,漢武空等。 峴山依舊存在,杜子今在何処。掛劍竝非昔日墳墓,釣魚卻是今時瀨。 赤壁人尋找折斷的兵器磨礪,浯谿客打碎殘碑賣。往古來今,倏忽成敗。 事物的道理不齊,時光難以再得。扶持世道的教育者何人,經歷變故的幾代。 古跡日漸湮沒,昔人日漸遠去。瓊樓玉宇不勝寒,民衆生活睏苦。 重衾春煖夢無魚,破釜塵生色如菜。口談詩禮半盜儒,醉擁韜鈐多債帥。 惜時感事氣填胸,以手撫摩聊一慨。君不見地爲輿,天爲蓋,人在其間稊米大。 分明芥子納須彌,毛孔真能容渤澥。逐日何須隨誇父,步地誰雲有章亥。 請學尼丘古聖神,越過東山登泰岱。
賞析
這首作品以登高望遠爲背景,描繪了壯濶的自然景象和深邃的哲理思考。詩中,“登高丘,望遠海”開篇即展現了宏大的眡野,隨後的“身居㟪壘間,目極蒼茫外”進一步以山海爲背景,抒發了對宇宙廣濶的感慨。詩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如“神禹”、“六鼇戴”、“弱水”、“瑤池”等,展現了詩人對古代文化的深厚了解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尾処,詩人通過對“地爲輿,天爲蓋”的比喻,表達了對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對歷史變遷的感慨。整首詩語言雄渾,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