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 [ ] 張仲景

厥陰之爲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中風,脈微浮,爲欲愈;不浮,爲未愈。 厥陰病,欲解時,從醜至卯上。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

送錢受之侍郎枚卜罷歸一篇 [ ] 茅元儀

晶晶日月,雨雪忽零。 豈無師保,束此寧人。 維桑失系,朽索弗寧。 大木將拔,先剪厥陰。

難經 · 論脈 · 七難 [ 三國] 無名氏

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長;厥陰之至,沉短而緊。此六者,是平脈那?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 其氣以何月,各王

素問 · 陰陽應象大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餘聞天爲陽,地爲陰,日爲陽,月爲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黃帝內經 · 素問 · 厥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 岐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爲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爲熱厥。 帝曰:熱厥之爲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 岐伯曰:陽氣起(《甲乙經》作走)於足五趾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

黃帝內經 · 素問 · 血氣形志 [ ] 無名氏

夫人之常數,太陽常多血少氣,少陽常少血多氣,陽明常多氣多血,少陰常少血多氣,厥陰常多血少氣,太陰常多氣少血,此天之常數。 足太陽與少陰爲表裏,少陽與厥陰爲表裏,陽明與太陰爲表裏,是爲足陰陽也。手太陽與

冬日撫州贈友 [ ] 李夢陽

晨光鬱將布,時嚴氣自懍。 陽也諒匪力,厥陰無亦甚。 時極理終固,情成勢難寢。 徒然江漢紀,莫制北飆凜。 寒湍落孔家,霜色峻石廩。 甘菊冬始華,赤樹紛如錦。 校閱才及旬,勞拙遺安枕。 既巳阻攜玩,胡由接

黃帝內經 · 素問 · 熱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 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爲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也,則爲病熱,熱

難經 · 論經絡 · 二十三難 [ 三國] 無名氏

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黃帝內經 · 素問 · 刺腰痛 [ ] 無名氏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俛仰,不可以顧。刺少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難經 · 論經絡 · 二十四難 [ 三國] 無名氏

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爲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於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着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

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運行大論 [ ] 無名氏

黃帝坐明堂,始正天綱,臨觀八極,考建五常。請天師而問之曰:論言天地之動靜,神明爲之紀;陰陽之升降,寒暑彰其兆。餘聞五運之數於夫子,夫子之所言,正五氣之各主歲耳,首甲定運,餘因論之。鬼臾區曰:“土主甲己

題淮陰泰山行宮廟 [ ] 徐積

泰山隆隆,作鎮于東。 有如配林,在淮之陰。 厥廟維嚴,厥貌維肖。 斯民奉之,是爲別廟。

黃帝內經 · 素問 · 刺瘧 [ ] 無名氏

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㑊,寒不甚,熱不甚,惡見人,見人心惕惕然,熱多汗出甚,刺足少陽。足陽明之瘧,令人先寒灑浙,灑

黃帝內經 · 素問 · 六元正紀大論 [ ] 無名氏

黃帝問曰:六化六變,勝復淫治,甘苦辛鹹酸淡先後,餘知之矣。夫五運之化,或從天氣,或逆天氣,或從天氣而逆地氣,或從地氣而逆天氣,或相得,或不相得,餘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