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四首
珊瑚秀海底,海人涉中流。
曾不盈尺寸,采采無遺留。
瑣細安足珍,空勞使者求。
煌煌十尺枝,燦燦若靈虯。
根生龍窟中,鐵網不能投。
千年龍一飛,滄波與之浮。
奇寶出世間,東序陳天球。
河圖及銀甕,赤刀以爲儔。
尺寸終棄捐,輕擲如蚍蜉。
不能飾楣楯,安足登冕旒。
昔爲盤中珍,今焉遺道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珊瑚(shān hú):一種海洋生物,其骨骼形成珊瑚礁,常被用作裝飾品。
- 海人:指漁民或潛水採集珊瑚的人。
- 盈:滿,足。
- 瑣細:微小,不重要。
- 煌煌:明亮耀眼的樣子。
- 靈虯(qiú):傳說中的神龍。
- 鐵網:指用來捕捉珊瑚的工具。
- 東序:古代宮殿的東廂,常用來陳列珍寶。
- 天球:古代傳說中的珍寶,象徵天體。
- 河圖:古代傳說中的神祕圖案,與天文地理有關。
- 銀甕:銀製的容器,常用來裝珍貴的物品。
- 赤刀:紅色的刀,象徵權力或珍貴。
- 蚍蜉(pí fú):螞蟻的一種,比喻微不足道。
- 楣楯(méi dùn):門楣和門檻,這裏指裝飾門楣的物品。
- 冕旒(miǎn liú):古代帝王的冠冕,象徵尊貴。
- 道周:道路旁邊。
翻譯
海底的珊瑚美麗耀眼,海人冒險涉水採集。 儘管它們不足一尺長,但採集者卻一無所剩。 這些微小的東西本不值得珍視,卻讓使者徒勞地尋求。 那些長達十尺、明亮如神龍的珊瑚枝, 生長在龍窟之中,連鐵網也無法捕捉。 千年一遇的龍飛翔時,海水也隨之浮動。 珍寶出現在世間,陳列在東廂如天球般珍貴。 河圖、銀甕和赤刀,都是珍貴的伴侶。 然而這些微小的珊瑚最終被拋棄,輕易地像螞蟻一樣被忽視。 它們無法裝飾門楣,更不足以登上帝王的冠冕。 曾經是盤中珍饈,如今卻遺棄在道路旁。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海底珊瑚的兩種命運,表達了對珍貴與微不足道之間界限的思考。詩中,珊瑚先是作爲海底的珍寶被人們追求,但因其微小而被輕視,最終被遺棄。詩人藉此諷刺了人們對珍寶的盲目追求和對真正價值的忽視。同時,詩中的「煌煌十尺枝」與「瑣細」珊瑚的對比,也反映了詩人對真正珍寶的定義,即不應僅僅基於大小或外觀,而應看重其內在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