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歌

丙辰閏七月初吉,孟瀆江邊潮水赤。寒波帶雨打空城,高浪如山排巨石。 山田旱爟不可救,山人荷鋤惟種豆。游魚忽入豆花中,江裏黿鼉近人吼。 隔岸不聞雞犬聲,前村盡說蛟龍鬥。白頭田父向人語,不見江潮大如許。 門前堤上種柳樹,潮痕深淺能記取。去年堤石未沉沙,今日柳枝齊拂水。 蒼煙黑霧黯不收,吁嗟身世如浮漚。牀頭水鳴得赤鯉,檻上雲生飛白鷗。 臥楂人力不可運,眼中倏忽隨波流。魚舟葉葉爭鼎沸,踏浪高歌似平地。 北客初聞忽膽驚,南人坐對猶兒戲。我聞錢塘之潮天下無,素車白馬相喧呼。 鐵箭如沙射江滸,錢王當日真雄圖。書生白首老牖下,只尺不辨越與吳。 嗚呼!只尺不辨越與吳,酒酣耳熱歌烏烏。不能三江即五湖,轍中之鮒胡爲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1. 丙辰:指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2. 閏七月初吉:閏七月的初一。
  3. 孟瀆:地名,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孟河鎮。
  4. 潮水赤:潮水呈現出紅色,可能是由於泥沙或光線折射所致。
  5. 寒波帶雨打空城:寒冷的波浪夾帶着雨水衝擊着空曠的城市。
  6. 高浪如山排巨石:巨浪高聳如同山峯,衝擊着巨大的石頭。
  7. 旱爟(guàn):旱災。
  8. 黿鼉(yuán tuó):大鱉和豬婆龍(鱷魚)。
  9. 浮漚(ōu):水面的泡沫,比喻短暫無常的事物。
  10. 臥楂:指橫臥在水中的木頭。
  11. 倏忽:迅速,忽然。
  12. 鐵箭如沙射江滸:形容潮水洶涌,如同鐵箭密集射向江邊。
  13. 錢王:指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建立者錢鏐。
  14. 轍中之鮒:比喻處境困難,無法自救。

翻譯

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閏七月的初一,孟瀆江邊的潮水呈現出紅色。寒冷的波浪夾帶着雨水衝擊着空曠的城市,巨浪高聳如同山峯,衝擊着巨大的石頭。

山田遭受旱災,無法挽救,山裏人只能扛着鋤頭去種豆。游魚突然進入豆花中,江裏的黿鼉(大鱉和鱷魚)近人吼叫。隔岸聽不到雞犬的聲音,前村人們都說蛟龍在鬥。

白頭的田父向人訴說,從未見過如此大的江潮。門前堤上種着柳樹,潮水的痕跡深淺都能記取。去年堤石還未沉入沙中,今日柳枝已齊拂水面。

蒼煙黑霧黯然不散,嘆息身世如同浮漚(水面的泡沫)。牀頭水聲中得到赤鯉,檻上雲生飛起白鷗。橫臥在水中的木頭人力無法運轉,眼中景象迅速隨波流去。

魚舟如葉爭相鼎沸,踏浪高歌如同平地。北方人初次聽到這景象膽戰心驚,南方人卻坐視如同兒戲。我聽說錢塘的潮水天下無雙,素車白馬相喧呼。

鐵箭如沙射向江邊,錢王(錢鏐)當年的雄圖壯志。書生白首老死在窗下,只尺之遙卻分辨不清越與吳。

唉!只尺之遙卻分辨不清越與吳,酒酣耳熱時歌唱烏烏。不能遊遍三江五湖,轍中的鮒魚爲何如此?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孟瀆江邊潮水的壯觀景象,以及周圍環境的變遷和人們的感受。通過對比旱災與潮水的強烈反差,以及南北人對潮水的不同反應,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高浪如山排巨石」、「鐵箭如沙射江滸」,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結尾處的「轍中之鮒」寓意深刻,反映了作者對人生困境的無奈和對自由的嚮往。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