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鏡篇

舒生寶鏡草堂前,錦囊入手明月圓。 雪光輝輝照肝膽,流蘇風颶朱繩縣。 青銅千歲化玄玉,聲如金磬清悠然。 龍文不斷細如髮,天吳海若紛糾纏。 夏王九鼎鑄神怪,無乃祖此相流傳。 徐君愛鏡如愛劍,胡僧海客求識面。 玉匣時時風雨鳴,翠奩忽忽蛟龍戰。 嗚呼人事豈有常,徐君白骨煙荒涼。 此鏡舒生買歸越,轉展胡乃登斯堂。 摩挲反覆辨世代,未必秦漢將無唐。 唐人筆勢彷彿晉,蠅頭小字題其傍。 或隨龍馭蒙葬地,玉魚金碗同深藏。 不然妃後殉紅粉,斷岡落日埋清光。 秦園漢寢今誰識,騏颭石馬眠荊棘。 耕人拾此意茫昧,青錢鬥粟輕棄擲。 流傳吾意任來去,神物不受相祕惜。 嵩高少室山萬重,秋風桃竹訪赤松。 寒輝系肘照幽壑,魑魅不敢窺塵容。 亦愁變化不可測,豐城神劍終爲龍。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寶鏡:珍貴的鏡子。
  • 錦囊:用錦緞製成的袋子,常用來裝貴重物品。
  • 雪光:比喻鏡子的明亮如雪的光芒。
  • 流蘇:一種裝飾品,通常懸掛在物品的邊緣,隨風搖曳。
  • 朱繩:紅色的繩子。
  • 金磬: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聲音清脆。
  • 天吳海若:神話中的海神和山神。
  • 龍文:龍形的圖案。
  • 天馬:神話中的神馬。
  • 魑魅:傳說中的山林妖怪。

翻譯

舒生在草堂前展示了一面珍貴的鏡子,這面鏡子裝在錦囊中,形狀圓潤如明月。鏡子的光芒明亮如雪,能照見人的肝膽,鏡邊裝飾着流蘇,紅色的繩子隨風搖曳。這面青銅鏡經過千年,已化爲深色的玉,其聲音如同金磬般清脆悠揚。鏡上龍形的圖案不斷,細如髮絲,神話中的海神和山神形象紛繁糾纏。這面鏡子彷彿是夏王九鼎中鑄造的神怪,或許就是由此傳承而來。徐君愛惜這面鏡子如同愛劍,海上的僧人和異域的客人也渴望一見。玉製的匣子中,風雨聲時常響起,翠綠的匣子中,蛟龍似乎在戰鬥。唉,人事無常,徐君的屍骨已化爲荒涼的煙塵。這面鏡子被舒生買回越地,輾轉反側,最終登上了這座堂。反覆摩挲,試圖辨認其年代,或許來自秦漢,抑或是唐。唐人的筆勢似乎繼承了晉的風格,蠅頭小字題在鏡旁。或許這鏡子曾隨龍馭葬入地下,與玉魚金碗一同深藏。不然,可能是妃後以紅粉殉葬,斷崖落日之下,清光被埋沒。秦園漢寢如今已無人識,神馬石馬在荊棘中沉睡。耕田的人拾到這面鏡子,心中茫然,如同青錢鬥粟般輕易拋棄。這面鏡子流傳至今,任由來去,神物不受祕藏。嵩山少室山重重,秋風中,桃竹引導着尋訪赤松。寒光系在肘上,照亮幽深的山谷,山林妖怪不敢窺視其塵容。也擔心這面鏡子的變化不可預測,豐城神劍最終化爲龍。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一面寶鏡的描述,展現了其歷史悠久、神祕莫測的特質。詩中運用了豐富的神話元素和歷史典故,如夏王九鼎、天吳海若、龍文等,增強了鏡子的神祕感和歷史厚重感。同時,通過對徐君和舒生的對比,表達了人事無常的主題。最後,詩人通過對寶鏡的讚美,寄託了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古代文化的懷念和對神祕事物的嚮往。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