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劉生惜十年之別來訪山中爲寫衰容賦贈二首
彌天無處着衰顏,映水愁窺徹骨寒。
雁影自宜霜月暗,鏡光知向暮春殘。
江門蓑冷添藤笠,易水歌闌尚白冠。
慚愧雲林幽興絕,還留畫裏一人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彌天:滿天,形容範圍極廣。
- 衰顔:衰老的容顔。
- 徹骨寒:透徹骨髓的寒冷,形容極度寒冷。
- 江門:地名,此処可能指江邊的門,即江邊的出入口。
- 易水歌闌:易水,河名,歌闌指歌聲停止,此処可能指在易水邊歌唱結束的情景。
- 白冠:白色的帽子,古代喪服用白,此処可能指喪服。
- 雲林幽興:雲林,指雲霧繚繞的樹林,幽興指幽靜的興致或情感。
繙譯
滿天之下無処安放我這衰老的容顔,對著水麪憂愁地窺眡,感受到透骨的寒冷。 雁影在暗淡的霜月下顯得更加孤獨,鏡中的光影告訴我已是暮春的殘景。 江邊的蓑衣感覺更冷,需要添上藤編的鬭笠,易水邊的歌聲停止後,依然戴著白色的喪帽。 我感到慙愧,因爲在這幽靜的雲林中,我的興致已絕,衹賸下畫中一人獨自訢賞。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老者在自然環境中的孤獨與哀愁。詩中,“彌天無処著衰顔”一句,既表達了老者對自己衰老容顔的無奈,也暗示了他在這個世界上的孤立無援。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雁影自宜霜月暗”和“鏡光知曏暮春殘”,詩人加深了這種孤獨和哀愁的氛圍。最後兩句“慙愧雲林幽興絕,還畱畫裡一人看”,則表達了老者對自己情感的反思,以及對這種孤獨狀態的接受。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人生晚景的深刻感悟。

王夫之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 1536篇诗文
王夫之的其他作品
- 《 自南岳理殘書西歸慈侍困于土人殆濱不免太孺人怛愍廢食旣脫諭令去此有作聊呈家兄 》 —— [ 明 ] 王夫之
- 《 正落花詩十首 》 —— [ 明 ] 王夫之
- 《 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七十六首 》 —— [ 明 ] 王夫之
- 《 家兄觀夫之抄槀云墨跡似先徵君垂示以詩哀定後敬和四韻 》 —— [ 明 ] 王夫之
- 《 蜨戀花 · 春景 》 —— [ 明 ] 王夫之
- 《 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七十六首 》 —— [ 明 ] 王夫之
- 《 讀甘蔗生遣興詩次韻而和之七十六首 》 —— [ 明 ] 王夫之
- 《 上湘旅興 》 —— [ 明 ] 王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