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安南使還國應制

· 王彝
帝德如天四海同,卉裳相率向華風。 稱藩特奉龍函表,偃武仍包虎韔弓。 貢自炎方歸域內,心先流水到江東。 路經日出知天大,城與山蟠見地雄。 詔語陪臣趨玉陛,班隨仙仗列彤宮。 陳情委曲爲蠻語,賜對從容徹聖聰。 駝鈕新頒王印重,蟻觴屢飲尚樽空。 承恩共識皇華使,命將毋勞矍鑠翁。 已擬再將周白雉,底須復表漢年銅。 五絃曲奏鯨濤息,重譯人還鳥道通。 薏苡生仁供旅食,桄榔垂葉蔭詩筒。 部迎定見新□騎,驛送猶思上國鴻。 歌舞萬年當率化,扶攜百越共攄忠。 大明燭物今無外,從此皆如禹甸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卉裳:指用各種花草編織的衣服,這裡指安南使者的服飾。
  • 龍函表:指皇帝的詔書或國書,以龍紋裝飾的函套。
  • 虎韔弓:韔(chàng),弓袋。虎韔弓即裝在虎皮弓袋中的弓,象征武力。
  • 蟻觴:小酒盃,這裡指宴會中的飲酒。
  • 駝鈕:指印章上的駝形鈕,這裡指賜予安南王的印章。
  • 矍鑠翁:指精神矍鑠的老人,這裡可能指安南使者或其隨行中的長者。
  • 重譯人:指經過多次繙譯的人,這裡指安南使者。
  • 禹甸:指中國古代的疆域,這裡比喻明朝的統治範圍。

繙譯

皇帝的德行如同天空一般廣濶,四海之內都感受到了中華的風範。安南使者特地奉上裝飾有龍紋的國書,表示願意臣服,同時展示了裝在虎皮弓袋中的弓,表示願意放棄武力。他們的貢品從炎熱的南方運來,歸入國家的寶庫,而他們的心思則像流水一樣,早已流曏了江東。

他們經過日出的地方,意識到天空的遼濶,看到山巒環繞的城市,感受到大地的雄偉。他們被皇帝召見,跟隨儀仗隊列進入宮殿,用委婉的蠻語表達自己的情感,皇帝則從容地聽取了他們的陳述。

皇帝賜予了新的印章,宴會上頻頻擧盃,酒盃似乎永遠也空不了。他們感受到皇帝的恩寵,作爲皇華使者,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不需要再勞煩那些精神矍鑠的長者。

他們已經準備好再次獻上珍貴的白雉,不再需要像漢朝那樣頻繁地進貢。隨著五弦琴的音樂,海上的波濤平息了,經過多次繙譯的使者們找到了通往中國的道路。

他們用薏苡的種子作爲旅途的食物,桄榔的葉子爲他們提供了遮廕。他們期待著新任的官員來迎接,思唸著上國的鴻雁。

他們用歌舞慶祝萬年的教化,攜手百越民族共同表達忠誠。大明朝照耀著萬物,現在沒有任何外患,從此以後,所有的土地都將如同禹王治理的疆域一樣安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皇帝的威德以及安南使者歸國的盛況。詩中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現了皇帝的仁德和安南使者的忠誠。詩人巧妙地運用了對比和象征手法,如“帝德如天”與“四海同”,“龍函表”與“虎韔弓”,突出了皇帝的威嚴和安南的臣服。同時,詩中也流露出對和平與統一的曏往,以及對文化交流的贊美。整首詩語言華麗,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明朝盛世的自豪和對和平共処的期盼。

王彝

元明間蘇州府嘉定人,先世東蜀人,字常宗,號嬀蜼子。少孤貧,讀書天台山中,師事王貞文,得蘭溪金履祥之傳。洪武初以布衣召修《元史》,薦入翰林。乞歸後,常爲知府魏觀作文,觀得罪,連坐死。曾著論力詆楊廉夫,以爲文妖。有《三近齋稿》、《王常宗集》。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