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曲三首其二

賣絲家復貧,哭解紅羅襦。 將絲貫妾淚,可得作明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rú):短衣,短襖。
  • (guàn):串聯,連接。

翻譯

家中本已貧窮,如今又賣絲以求生存,我哭泣着解下紅色的羅襦。如果將我的淚水用絲線串聯起來,或許能夠製成珍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個因貧窮而不得不賣絲的女子,她的悲傷和無奈通過「哭解紅羅襦」和「將絲貫妾淚,可得作明珠」這兩句深刻表達出來。詩中,「紅羅襦」象徵着女子的美麗和往昔的幸福,而「賣絲」和「哭解」則突顯了她的困境和心酸。後兩句以誇張的手法,將淚水比作可以串成珍珠的珍貴之物,既表現了女子的哀怨,也反映了生活的殘酷。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淒涼,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社會底層人民的苦難生活。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 2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