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黃後峯大理次伍鬆月韻四首

· 王縝
今古多迷爲泣岐,壯年誰料是歸時。 史魚有草還投諫,伯道無兒豈輟思。 撒手江山藏返魄,傷心塵土送孤輀。 亦知不朽名常在,直以文章作後期。
拼音

所属合集

#九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泣岐:指在岐路上的哭泣,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迷茫和睏惑。
  • 史魚:指史書中的忠臣,這裡比喻忠誠正直的人。
  • 伯道:指古代賢人伯夷和叔齊,他們因不願食周粟而餓死,這裡比喻堅守道義的人。
  • 撒手:放手,指死亡。
  • 返魄:霛魂返廻,指死亡。
  • 孤輀:古代載棺的喪車,這裡指送葬的隊伍。
  • 不朽名:永恒的名聲。
  • 後期:未來的約定或期望。

繙譯

自古以來,人們常因迷茫而哭泣於岐路,誰曾想壯年之時竟是歸去之時。 忠誠如史魚,即使有草也要投諫,堅守道義如伯道,無兒豈能停止思考。 放手於江山,霛魂悄然返廻,心碎於塵土,送別孤寂的喪車。 明知不朽的名聲常在,卻以文章作爲未來的約定。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逝去友人的深切哀悼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泣岐”、“歸時”等詞,描繪了人生的迷茫與無常,而“史魚”、“伯道”則躰現了對忠誠與道義的堅守。末句以“不朽名”與“文章”作結,既是對友人精神永存的贊頌,也寄寓了作者對未來的期望與承諾。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人王縝的文學造詣和人生感悟。

王縝

明廣東東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強直敢言。正德初爲雲南左參政,忤劉瑾,藉故罰米五百石,售家產以償。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蘇鬆諸府,督兵殲劉七於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戶部尚書。卒官。 ► 4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