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酬陳大見寄

遠樹疑黃竹,晴雲見白沙。 會因離亂減,情以歲時加。 春色渾無賴,生涯未有家。 古人書訊至,昨夜報燈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酧答,這裡指以詩應答。
  • 陳大:指陳姓朋友,名字中的“大”可能是其排行或尊稱。
  • 見寄:寄來的詩。
  • 黃竹:這裡指遠処樹木在陽光下呈現出的黃色。
  • 白沙:晴朗天空下的沙地,因陽光照射而顯得白亮。
  • 離亂:指戰亂或動蕩的時侷。
  • 嵗時:時間,年月。
  • 生涯:生活,人生的經歷。
  • 訊至:消息傳來。
  • 燈花:油燈或蠟燭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古人認爲燈花是喜訊的預兆。

繙譯

遠処的樹木在陽光下倣彿變成了黃色的竹子,晴朗的天空中,白雲映照下的沙地顯得格外白亮。因爲戰亂和動蕩,我的情感變得更加深沉,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感越發強烈。春天的景色雖然美麗,卻似乎毫無意義,我的生活依舊沒有安定下來,沒有家的歸屬。在這個時候,古人的書信傳來,昨夜燈花綻放,預示著好消息的到來。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因戰亂和時光流逝而感到的深沉情感。詩中的“遠樹疑黃竹,晴雲見白沙”以對比鮮明的色彩描繪了甯靜的自然景象,與“會因離亂減,情以嵗時加”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內心的不安與憂慮。末句“古人書訊至,昨夜報燈花”則透露出一絲希望,燈花的預兆象征著好消息的到來,爲全詩增添了一抹亮色。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期盼。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