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四首
昔我遊漢水,遙與神女期。
琅玕非所歡,玉佩空相貽。
願託雙鳳鳥,當時聽者誰。
不惜蘼蕪死,將爲蔓草欺。
溝水自東下,繁星已西馳。
幽谷返椒岑,琴心終自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琅玕(láng gān):美玉。
- 玉佩:古代玉製裝飾品,常佩於身。
- 蘼蕪(mí wú):一種香草,也指雜草。
- 蔓草:蔓延生長的草。
- 椒岑(jiāo cén):椒山的別稱,山名。
翻譯
從前我遊歷漢水,遠遠地與神女相約。 美玉並非我所愛,玉佩徒然贈予我。 願託付給雙鳳鳥,當時聽我言者是誰? 不憐惜蘼蕪的凋零,只怕被蔓延的草所欺。 溝水自東向西流去,繁星已向西移動。 幽深的山谷返回椒山,琴聲中的心意終將自知。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遊歷漢水時的情感體驗。詩中,「琅玕非所歡,玉佩空相貽」表達了詩人對物質財富的超然態度,而「願託雙鳳鳥,當時聽者誰」則透露出詩人對知音難尋的感慨。後兩句「不惜蘼蕪死,將爲蔓草欺」以蘼蕪和蔓草爲喻,抒發了對世事無常的無奈。結尾「幽谷返椒岑,琴心終自知」則迴歸內心,表達了詩人對自我認知的堅持。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