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汪誠齋憲副

廟堂豈乏周公旦,累歲驚心海上波。 昔日樓船人已矣,他年銅柱事如何。 誠齋老子虛懷久,西石先生□眼多。 安得四郊烽火熄,山中擊壤有餘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廟堂:指朝廷。
  • 周公旦: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輔佐周成王,是古代賢臣的典範。
  • 累嵗:連年。
  • 海上波:比喻邊疆的戰亂或動蕩。
  • 樓船:古代的大型戰船。
  • 人已矣:人已經不在了。
  • 銅柱:古代用於標記邊界或紀唸重大事件的柱子。
  • 誠齋老子:指汪誠齋,老子是對年長有德者的尊稱。
  • 西石先生:指方獻夫自己,西石是方獻夫的號。
  • □眼多:此処原文缺失一字,無法準確注釋。
  • 四郊:指國家的四方邊境。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菸火,比喻戰亂。
  • 擊壤:古代的一種遊戯,比喻安居樂業。
  • 有餘歌:有餘暇唱歌,比喻生活安逸。

繙譯

朝廷中難道缺乏像周公旦那樣的賢臣嗎?連年邊疆的動蕩讓人心驚。 昔日那些戰船上的英雄已經不在,未來的銅柱又將記錄怎樣的故事? 誠齋老先生你虛懷若穀已久,西石先生我見識也不少。 多麽希望四方邊境的戰火能夠熄滅,讓山中的百姓能夠擊壤遊戯,有餘暇唱歌。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國家邊疆安危的關切和對和平生活的曏往。詩中通過對周公旦的提及,暗示了朝廷中雖有賢臣,但邊疆的動蕩依舊讓人憂心。後文通過對樓船和銅柱的描繪,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後,詩人表達了對和平的渴望,希望四郊的烽火能夠熄滅,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享受甯靜的生活。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對和平的深切曏往。

方獻夫

明廣東南海人,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中授禮部主事,調吏部員外郎,旋從王守仁問學,謝病歸西樵山中,讀書十年。嘉靖初還朝,以議大禮稱帝意,驟進少詹事。累官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輔政。持論和平,而輿論視爲奸邪,連被劾。又見帝恩威不測,三疏引疾歸。有《周易傳義約說》、《西樵遺稿》。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