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日樑修撰用之以還家初散紫宸朝七字爲韻命賦七首
我本山澤民,浪跡隨漁樵。
豈意蒙齒錄,置身事清朝。
矧居翰林場,交好皆英僚。
歲時遇伏臘,詩酒常見招。
壯懷固浩浩,白髮何蕭蕭。
醉來目雲漢,寂默神彌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臘日:古代祭祀祖先和神靈的日子,通常在農曆十二月。
- 梁修撰:人名,可能是當時的官員或文人。
- 紫宸朝:指皇帝的朝會,紫宸是皇帝的御座所在。
- 山澤民:指居住在山野水邊的人,即隱士。
- 浪跡:四處漂泊,沒有固定的居所。
- 漁樵:捕魚和砍柴,泛指隱居生活。
- 蒙齒錄:受到重視,被記錄在冊。
- 清朝:清明的朝代,這裏指明代的朝廷。
- 翰林場:翰林院,是皇帝的文學侍從機構。
- 英僚:傑出的同僚。
- 伏臘:指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臘日,這裏泛指節日。
- 浩浩:形容胸懷寬廣。
- 蕭蕭:形容頭髮稀疏。
- 雲漢:銀河,這裏指天空。
- 寂默:安靜,沉默。
- 彌超:更加超越,指精神狀態的提升。
翻譯
我原本是山野水邊的隱士,隨波逐流,與漁夫樵夫爲伴。沒想到會受到重視,被提拔到朝廷中服務。尤其在翰林院這樣的地方,與我交往的都是傑出的同僚。每逢節日,我們常被邀請一起作詩飲酒。我的壯志依然宏大,但白髮卻日漸稀疏。醉意中仰望銀河,內心變得寧靜,精神狀態也更加超越。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從隱居生活到被朝廷重用的轉變,以及對這種變化的感慨。詩中,「我本山澤民,浪跡隨漁樵」描繪了作者原本的隱逸生活,而「豈意蒙齒錄,置身事清朝」則突顯了意外的官場生涯。後文通過對比「壯懷固浩浩,白髮何蕭蕭」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壯志與現實的無奈。最後,「醉來目雲漢,寂默神彌超」則體現了作者在醉意中尋求精神上的超脫和寧靜。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變遷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