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龍山歸隱卷

· 王恭
山人在山心自閒,偶逐無心雲出山。 雲飛飄飄落江海,忽訝山人何得還。 山人舊是霜臺吏,曾與繡衣掌書記。 八州郎吏揖清芬,三尺兒童識名字。 萬事人間轉眼非,山人大笑拂衣歸。 昔時猿鶴今無恙,別後杉鬆又幾圍。 林泉未勝功名好,羨君忘機一何早。 每因京使買琴絃,屢向詞人借詩藁。 興來躡履到僧家,竹裏焚香白日斜。 合嶼壺山落天鏡,五峯百丈橫秋霞。 我昔逃禪此山裏,日坐靈花咽潭水。 夜半龍鳴萬籟聲,四五沙門忽驚起。 幾年奔走愧塵顏,欲借金梯復再攀。 願留十日與君飲,醉倒白雲秋半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山人:隱士,指居住在山中的人。
  • 霜臺吏:指曾任監察御史等職,因其官署別稱霜臺。
  • 繡衣:古代官員的官服,這裏指官職。
  • 掌書記:古代官職,負責文書工作。
  • 郎吏:指官員。
  • 拂衣:形容辭官歸隱的動作。
  • 猿鶴:指山中的動物,常用來象徵隱居生活。
  • 杉鬆:山中的樹木。
  • 功名:指官職和名聲。
  • 忘機:超脫世俗的心境。
  • 躡履:穿着鞋。
  • 合嶼壺山: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五峯百丈:形容山峯高聳。
  • 逃禪:指隱居修行。
  • 靈花:神奇的花。
  • 龍鳴:形容深山中的聲音。
  • 塵顏:塵世的容顏,指世俗生活。
  • 金梯:比喻通往高處的途徑。
  • 白雲:象徵高潔和隱逸。

翻譯

山中隱士在山中心情自在,偶爾隨着無心的雲朵出山。雲朵飄飄落入江海,突然驚訝山中隱士如何歸來。山中隱士曾是監察御史,曾在官府掌管文書。八方官員向他致敬,連三尺兒童都認識他的名字。人間萬事轉眼即逝,山中隱士大笑辭官歸隱。昔日山中的猿鶴安然無恙,別後的杉鬆又長了幾圈。林泉生活雖好,但不及功名吸引人,羨慕你忘卻機巧之心如此早。每當京城使者來買琴絃,多次向文人借詩稿。興致來時穿着鞋到僧人家,竹林中焚香,白日斜照。合嶼壺山如天鏡般落下,五峯百丈橫亙秋霞。我曾在山中修行,日日靜坐,靈花含水。半夜龍鳴,萬籟俱寂,四五僧人忽然驚起。幾年奔走,愧對塵世的容顏,想要借金梯再次攀登。願留十日與君共飲,醉倒在白雲秋半之間。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山中隱士的生活和心境,通過對比隱居與官場的不同,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功名的淡漠。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意象,如雲、山、猿鶴、杉鬆等,營造出一種超脫塵世的氛圍。同時,通過隱士與外界的互動,如官員的致敬、兒童的認知,以及與京城使者和文人的交往,展現了隱士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最後,作者表達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渴望,希望能夠與隱士共飲,醉倒在白雲之間,體現了對高潔生活的追求。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