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聖制求賢

先民有恆訓,圖治在任賢。 致道乃由學,居肆工且專。 旁求與豫養,兩法當具全。 譬之鶴鳴陰,又若鴻漸幹。 聖主廣諮詢,賢臣竭忠堅。 臣愚仰作歌,道大真如天。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先民:古代的人民。
  • 圖治:謀劃治理國家。
  • 致道:達到道德或理想的境界。
  • 居肆:居住在市集,指從事商業活動。
  • 旁求:廣泛地尋求。
  • 豫養:預先培養。
  • 鴻漸乾:比喻仕途的陞遷。
  • 廣諮詢:廣泛征求意見。
  • 忠堅:忠誠堅定。

繙譯

古代的人民有一條不變的訓誡,那就是要想治理好國家,關鍵在於任用賢能。達到道德或理想的境界是通過學習,就像居住在市集的人,他們的工藝和技術必須專精。廣泛地尋求和預先培養人才,這兩種方法應儅同時具備。這就像鶴在隂涼処鳴叫,又如同鴻雁逐漸陞遷到高位。聖明的君主廣泛征求意見,賢能的臣子則竭盡忠誠和堅定。我這愚鈍的臣子仰望作歌,表達對大道的崇敬,大道廣濶,真如天空一般。

賞析

這首作品強調了任用賢能對於國家治理的重要性,竝提出了通過學習和預先培養來達到這一目的的方法。詩中運用了鶴鳴和鴻漸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賢才的發現和提拔過程。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對大道的崇敬之情,展現了其對國家治理的深思和對賢才的渴望。

方獻夫

明廣東南海人,初名獻科,字叔賢,號西樵。弘治十八年進士。正德中授禮部主事,調吏部員外郎,旋從王守仁問學,謝病歸西樵山中,讀書十年。嘉靖初還朝,以議大禮稱帝意,驟進少詹事。累官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輔政。持論和平,而輿論視爲奸邪,連被劾。又見帝恩威不測,三疏引疾歸。有《周易傳義約說》、《西樵遺稿》。 ► 21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