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峯歌送聞上人歸

· 王恭
七閩山多如蜀川,千崖萬嶺疑登天。 六華峯高雪作頂,五月夜半聞寒蟬。 芙蓉石室人稀過,蓮宇香臺尚經火。 無字碑橫任鹿眠,摩香石冷從猿臥。 憶作法園初布金,三千緇錫繞叢林。 徑行龍象諸天影,禪寂鯨鼉萬籟音。 杉枝青青低拂地,木人也悟西來意。 五百年光轉眼休,重見真僧出凡世。 鐔津法侶解楞伽,卻下九峯登六華。 枯木庵前掛如意,留香堂上搭袈裟。 朅來下界相逢處,幸接微言沐甘露。 鑿齒由來識道安,遠公自是奇玄度。 法舟今去幾時逢,塵世空瞻象骨峯。 歸見住山煩問訊,西江一派是禪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七閩:指福建一帶,古稱閩地分爲七部,故稱七閩。
  • 六華峯:山峯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爲福建一帶的山峯。
  • 芙蓉石室:指山中的石室,可能因形似芙蓉而得名。
  • 蓮宇香臺:指寺廟中的香臺,蓮宇即寺廟。
  • 無字碑:沒有文字的石碑,常用來象徵深奧難解的道理。
  • 摩香石:可能指供奉香火的石頭。
  • 緇錫:指僧人,緇爲黑色,錫爲僧衣。
  • 龍象:佛教中用來比喻修行的高僧。
  • 鯨鼉:指大海中的鯨魚和鼉龍,比喻深遠的佛法。
  • 木人:指無知無覺的木偶,比喻開悟的僧人。
  • 鐔津: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楞伽:佛教經典,全名爲《楞伽經》。
  • 枯木庵:寺廟名,庵爲小寺廟。
  • 如意:佛教法器,象徵吉祥如意。
  • 留香堂:寺廟中的堂名,可能與香火有關。
  • 朅來:古文中的助詞,無實際意義。
  • 鑿齒:指古代的一種風俗,鑿去牙齒以示成年。
  • 道安:東晉時期的高僧。
  • 遠公:指東晉時期的另一位高僧慧遠。
  • 玄度:指深奧的道理。
  • 法舟:比喻佛法,如同渡人的舟船。
  • 象骨峯:山峯名,具體位置不詳。
  • 住山:指在山中修行的僧人。
  • 西江:指西江月,佛教中常用來比喻佛法。

翻譯

福建的山多如四川,千山萬嶺似乎可以登天。六華峯高聳,雪覆蓋山頂,五月夜半時分能聽到寒蟬的鳴叫。山中的芙蓉石室少有人跡,寺廟的香臺雖已歷經火劫。無字碑橫臥,任由鹿兒眠息,摩香石冷清,任由猿猴躺臥。回憶起法園初建時,僧人們環繞叢林,龍象般的身影在徑行,鯨鼉般的聲響在禪寂中迴盪。杉樹枝條低垂拂地,木偶人也領悟了西來的佛法。五百年的光陰轉眼即逝,再次見到真正的僧人出現在凡世。鐔津的法侶理解了《楞伽經》,從九峯下山登上六華峯。枯木庵前掛着如意,留香堂上搭着袈裟。來到下界相逢之處,幸好能聽到微妙的言談,沐浴甘露。鑿齒的風俗讓我認識了道安,遠公自是奇妙的玄度。法舟今去何時能再逢,塵世中空望着象骨峯。回去見到山中的住持請代爲問候,西江一派是禪宗的傳承。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福建山川的壯麗景色和寺廟的靜謐氛圍,通過對比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存,表達了作者對佛法深奧和僧侶修行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佛教典故和象徵,如「無字碑」、「摩香石」等,展現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蘊。同時,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繪,如「六華峯高雪作頂」、「杉枝青青低拂地」,傳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讚歎和對修行生活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體現了明代詩歌的特色。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 133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