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泉翁壁

我祖死國事,肇禋在增城。 荒祠幸新復,適來奉初蒸。 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尋。 蒼蒼兼葭色,宛隔環瀛深。 入門散圖史,想見抱膝吟。 賢郎敬父執,僮僕意相親。 病軀不遑宿,留詩慰慇勤。 落落千百載,人生幾知音? 道通著形跡,期無負初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肇禋(zhào yīn):開始祭祀。
  • 初蒸(chū zhēng):指初次舉行的祭祀儀式。
  • 兼葭(jiān jiā):蘆葦。
  • 環瀛(huán yíng):指大海。
  • 圖史(tú shǐ):圖書和史籍。
  • 抱膝吟(bào xī yín):形容悠閒自在地吟詠。
  • 賢郎(xián láng):對他人兒子的敬稱。
  • 父執(fù zhí):父親的執友。
  • 不遑(bù huáng):來不及,沒有時間。
  • 慇勤(yīn qín):殷勤,熱情周到。
  • 落落(luò luò):形容孤獨,不遇合。
  • 知音(zhī yīn):瞭解自己的人,知己。
  • 道通(dào tōng):道義相通。
  • 形跡(xíng jì):行爲和蹤跡。

翻譯

我的祖先爲國家大事而犧牲,開始在增城進行祭祀。 幸好荒廢的祠堂得以新修,我前來參加初次舉行的祭祀儀式。 也有兄弟情誼深厚,思念之情促使我前來尋找。 蒼蒼的蘆葦色,彷彿隔着深邃的大海。 進門後看到散落的圖書和史籍,想象着悠閒自在地吟詠的情景。 賢郎尊敬父親的執友,僕人們也顯得親切。 因病體未能留宿,留下詩句以表達我的殷勤。 千百年來,人生中能有幾個知音? 道義相通體現在行爲上,期望不辜負最初的初心。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祖先的敬仰和對家族情感的懷念。詩中通過描述祭祀的場景,展現了家族的歷史和傳承。同時,詩人也表達了對兄弟情誼和友情的珍視,以及對人生知音難尋的感慨。最後,詩人強調了道義相通的重要性,並期望自己能夠不忘初心,堅守道義。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人文情懷。

王守仁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