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悵

綠槐樹下雲初散,苦竹籬根月又生。 今往昨來成幻夢,雲亡如在不分明。 鴛鴦豈復乘潮至,螻蟈空聞徹夜聲。 若是丈夫無淚落,也應賒取哭斯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惆悵(chóu chàng):形容心情低落,感到憂傷和失落。
  • 苦竹:一種竹子,因其莖乾有苦味而得名。
  • 雲亡:比喻事物的消失或人的去世。
  • 如在:如同存在,指雖然事物已不存在,但在心中仍有感覺。
  • 螻蟈(lóu guō):一種崑蟲,即蟋蟀。
  • 徹夜:整夜,通宵。
  • 賒取:借用,這裡指即使沒有淚水,也要借用哭泣來表達情感。

繙譯

綠槐樹下的雲霧初散,苦竹籬笆邊月亮再次陞起。 今昔往昔,一切都成了幻夢,雲霧消散,如同存在又不分明。 鴛鴦怎會再乘潮水而來,衹聽見螻蟈徹夜的鳴叫聲。 如果大丈夫沒有淚水落下,也應儅借用哭泣來表達這份情感。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深沉的哀愁和對逝去美好時光的懷唸。詩中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如“綠槐樹下雲初散”和“苦竹籬根月又生”,營造了一種淒涼而又靜謐的氛圍。後句中的“今往昨來成幻夢”和“雲亡如在不分明”則深刻反映了詩人對過往的追憶與現實的無奈。結尾処的“若是丈夫無淚落,也應賒取哭斯情”更是以一種悲壯的情感,表達了即使堅強如大丈夫,麪對失去的情感也難以抑制內心的悲傷。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生命無常和情感深沉的感悟。

王邦畿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王隼父。明末副貢。隱居羅浮。以詩名。有《耳鳴集》。 ► 41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