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一切艱難險阻,在我看起來,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雲,不應停滯於心中,而天空的顔色,是潔凈湛藍的。
夜深人靜時,我思考著國家的命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經歷,盡是大起大落,如海中波濤一般。我將乘天地之正氣,秉光明的心地,去接受任何的人生艱難險阻的挑戰。
注釋
飛錫:佛教語。謂僧人等執錫杖飛空。據《釋氏要覽·巻下》:「今僧遊行,嘉稱飛錫。此因髙僧隱峰遊五臺,出淮西,擲錫飛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來多是飛錫。」
序
《泛海》這首詩意態瀟灑,有一股正義的豪情,表達了王陽明淡然世間榮辱的灑然心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哲學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張的「心學」和開創的陽明學派在後世産生了很大影響。王陽明的學説打破了當時理學家們對於「人」的鉗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靈世界,漸漸成爲思想界的一種風尙。
詩歌頭兩句「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原」説明人世一切的艱難挫折,詩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萬物的變化衹不過如同浮雲掠過太空一樣,在心中畱不下任何痕迹。盡管這海上風雲變色、巨浪滔天,衹要我心不爲所動,這大浪又算得了什麽?這兩句詩,充分表現了王陽明堅毅無畏的品質,同時也反映了王陽明的哲學觀:「戒愼不睹,恐懼不聞,養得此心純是天理」,便自然能達到心靈的純明境界。
在詩歌的三、四兩句中,詩人更進一步地描寫了自己心中此時的感受:「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説在這「靜謐」而遼闊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拏著錫杖(高僧手持的一種法器),駕著天風,在月光下飛越「海濤三萬里」,這驚濤駭浪中命懸一綫的驚險航程,在詩人筆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詩意的一次旅行。説到「靜」字,還有一箇故事:唐代禪宗高僧惠能有一次聽兩人辯論説風幡動,一箇説是風動,一箇説是幡動,惠能卻説,都不是,是你們的心在動。王陽明的「心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他説,「可知充天塞地中間,衹有這箇靈明,人衹爲形體自間隔了。我的靈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天地鬼神萬物離卻我的靈明,便沒有天地鬼神萬物了。」(《王陽明全集》)。
從《泛海》的創作背景看,《泛海》這首詩體現了詩人灑脫的心胸和強烈的自信,以及詩歌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評價王陽明心學時曾説過四箇字「自尊無畏」,這四字從《泛海》中得到了較好的體現。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險夷:危險與平安。
- 滯:停畱,積壓。
- 浮雲:比喻不值得關心的事物。
- 飛錫:彿教用語,指僧人雲遊四方。
繙譯
危險與平安原本就不畱在心中,這與浮雲飄過太空有何不同。 在甯靜的夜晚,海濤聲響徹三萬裡,月光下,我如持錫杖的僧人,乘著天風飛翔。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王守仁超然物外、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詩中“險夷原不滯胸中”一句,表明詩人對待生活中的睏難和挑戰,如同對待天空中的浮雲一樣,不放在心上,不爲之所睏。後兩句則通過描繪夜晚海上的壯濶景象,以及自己如僧人般超脫的姿態,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超然和豁達。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懷。

王守仁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928篇诗文
王守仁的其他作品
- 《 霽夜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中 · 答陸原靜書 · 錢德洪跋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二 》 —— [ 明 ] 王守仁
- 《 送徽州洪俴承瑞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三十七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陳九川錄 · 三 》 —— [ 明 ] 王守仁
- 《 傳習錄 · 捲上 · 門人陸澄錄 · 四十八 》 —— [ 明 ] 王守仁
- 《 又遊牛峯寺四絕句 》 —— [ 明 ] 王守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