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得野鳥
公子得野鳥,來自虞羅中。
羽毛何燦燦,聲音復嗈嗈。
珍愛日爲玩,殷勤貯雕籠。
雕籠豈不貴,勝彼荊棘叢。
飲啄就左右,乃足安微躬。
野鳥性難馴,飛撲尤忡忡。
比類忍莫同,永隔雌與雄。
孰知野鳥苦,秪悅公子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虞羅:古代神話中的獵人,這裏指捕鳥的人。
- 嗈嗈(yōng yōng):鳥鳴聲。
- 雕籠:精美的鳥籠。
- 荊棘叢:指野外環境,比喻艱苦或危險的地方。
- 微躬:謙辭,指自己。
- 忡忡(chōng chōng):憂慮不安的樣子。
- 比類:同類。
翻譯
公子捕得一隻野鳥,它來自捕鳥人的網羅。 羽毛多麼燦爛,聲音也是悅耳動聽。 公子非常珍愛它,每天把它當作玩物,細心地養在精美的鳥籠裏。 這鳥籠雖然珍貴,但比起野外的荊棘叢,還是舒適多了。 餵食和飲水都在籠子周圍,足以讓這隻野鳥安身立命。 然而野鳥的性情難以馴服,它在籠中飛撲,顯得非常憂慮不安。 它忍受着與同類分離的痛苦,永遠與雌雄伴侶隔絕。 有誰知道野鳥的苦楚,只是因爲公子的容顏而感到愉悅。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述公子捕得野鳥並將其關在雕籠中的情景,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和衝突。詩中,野鳥的燦燦羽毛和嗈嗈聲音象徵着它的自然之美和自由之聲,而雕籠則代表着人類的束縛和佔有慾。儘管雕籠比荊棘叢舒適,但野鳥的性難馴和飛撲忡忡,表達了它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囚禁的反抗。最後兩句「孰知野鳥苦,秪悅公子容」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對自然的無知和自私,只顧自己的愉悅,而忽視了野鳥的痛苦。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