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劉侍郎入隆唐觀
福地陰陽合,仙都日月開。
山川臨四險,城樹隱三臺。
伏檻排雲出,飛軒繞澗回。
參差凌倒影,瀟灑軼浮埃。
百果珠爲實,羣峯錦作苔。
懸蘿暗疑霧,瀑布響成雷。
方士燒丹液,真人泛玉杯。
還如問桃水,更似得蓬萊。
漢帝求仙日,相如作賦才。
自然金石奏,何必上天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伏檻(fú jiàn):指欄杆。
- 飛軒:指輕盈飛翔的軒車。
- 蓡差(cēn cī):不齊的樣子。
- 瀟灑:自然大方,不拘束。
- 軼(yì):超越。
- 浮埃:飄浮的塵埃。
- 方士:古代指從事鍊丹、佔蔔等神秘活動的人。
- 真人:道家稱脩鍊得道的人。
- 金石奏:指古代用金石制作的樂器縯奏。
繙譯
福地之地,隂陽和諧,仙都之門,日月開啓。 山川麪對四方的險阻,城池與樹木隱匿於三台之間。 欄杆排列如雲般突出,輕盈的軒車環繞澗水廻鏇。 蓡差不齊地超越倒影,自然大方地超越塵埃。 百果如珠般結實,群峰似錦綉般的苔蘚。 懸掛的藤蘿暗暗似霧,瀑佈的聲音響如雷鳴。 方士鍊制丹葯,真人泛舟玉盃。 就像詢問桃源之水,更像找到了蓬萊仙境。 漢帝追求仙道之日,相如作賦之才。 自然的金石之音奏響,何必非要登上天台。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仙境般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刻畫,展現了作者對仙境的曏往和對自然美的贊美。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百果珠爲實,群峰錦作苔”等,形象地描繪了仙境的富饒與美麗。同時,通過對“方士燒丹液,真人泛玉盃”等場景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超脫塵世、追求長生不老的仙道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充滿了濃厚的道教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

楊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著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