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行

· 楊炯
敞朗東方徹,闌干北斗斜。 地氣俄成霧,天雲漸作霞。 河流才辨馬,巖路不容車。 阡陌經三歲,閭閻對五家。 露文沾細草,風影轉高花。 日月從來惜,關山猶自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敞朗:明亮開闊。
  • 東方徹:東方完全亮了。
  • 闌干:欄杆。
  • 北斗斜:北斗星斜掛天空,表示夜晚即將結束。
  • 地氣:地面的熱氣。
  • :不久,立刻。
  • 天雲:天空中的雲。
  • 漸作霞:逐漸變成朝霞。
  • 河流:河水的流動。
  • 才辨馬:才能辨認出河中的馬影。
  • 巖路:崎嶇的山路。
  • 不容車:不能通行車輛。
  • 阡陌:田間的小路。
  • 經三歲:經過三年。
  • 閭閻:鄉里,泛指民間。
  • 對五家:相對着五戶人家。
  • 露文:露水的痕跡。
  • 風影:風的影子,指風中的花影。
  • 轉高花:花影隨風轉動,顯得更高。
  • 日月:太陽和月亮。
  • 從來惜:一直都很珍惜。
  • 關山:關隘和山嶺,指邊遠的地方。
  • 猶自賒:仍然很遙遠。

翻譯

東方已經明亮開闊,北斗星斜掛在天邊。 地面的熱氣很快變成了霧,天空的雲逐漸變成了朝霞。 河水的流動中才能辨認出馬影,崎嶇的山路不能通行車輛。 田間的小路已經走過三年,鄉里相對着五戶人家。 露水的痕跡沾在細草上,風的影子讓高處的花影轉動。 太陽和月亮一直都很珍惜,但關隘和山嶺仍然很遙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晨的景象,通過「敞朗東方徹」和「闌干北斗斜」展現了天色的變化,生動地描繪了從夜晚到黎明的過渡。詩中「地氣俄成霧,天雲漸作霞」巧妙地捕捉了自然界的變化,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景象的敏銳觀察。後文通過對河流、山路、田間小路的描寫,以及對露水和風影的細膩刻畫,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珍惜和對遠方關山的嚮往。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楊炯對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楊炯

楊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著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