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峽

· 楊炯
絕壁聳萬仞,長波射千里。 盤薄荊之門,滔滔南國紀。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 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潛起。 四維不復設,關塞良難恃。 洞庭且忽焉,孟門終已矣。 自古天地闢,流爲峽中水。 行旅相贈言,風濤無極已。 及餘踐斯地,瑰奇信爲美。 江山若有靈,千載伸知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西陵峽:長江三峽之一,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內。
  • (rèn):古代長度單位,一仞約爲八尺。
  • 磐薄:形容水勢浩大,波濤洶湧。
  • 荊之門:指荊州,古代楚國的都城。
  • 烜望祀(xuān wàng sì):烜,光明照耀;望祀,古代祭祀的一種,指遠望而祭。
  • 夷陵:地名,位於今湖北省宜昌市,古代楚國的西大門。
  • 四維:指國家的四方邊疆。
  • 洞庭: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
  • 孟門:古代地名,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是古代的軍事要塞。
  • 瑰奇:珍貴奇特。

繙譯

絕壁高聳萬仞,長波激射千裡。 水勢浩大,波濤洶湧,流經荊州之門,滔滔不絕,是南國的紀年。 楚國都城昔日全盛時,高丘上光明照耀,遠望而祭。 秦兵一旦入侵,夷陵之地便火光四起。 國家的四方邊疆不再設防,關塞也難以依靠。 洞庭湖轉瞬即逝,孟門最終也已消逝。 自古天地開辟以來,這裡就流淌著峽中的水。 行旅之人相互贈言,風濤永無止境。 儅我踏上這片土地,確實感到這裡的瑰麗奇特之美。 如果江山有霛,千載之後,它定會伸出手來,與我這位知己相會。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西陵峽的壯麗景色和歷史變遷。通過對比楚國昔日的全盛與秦兵入侵的慘狀,詩人表達了對國家興衰的感慨。同時,詩人贊美了西陵峽的自然美景,竝寄寓了與江山爲知己的深情。整首詩意境開濶,情感深沉,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楊炯

楊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著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