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臨津房少府

· 楊炯
岐路三秋別,江津萬里長。 煙霞駐徵蓋,弦奏促飛觴。 階樹含斜日,池風泛早涼。 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岐路:分岔的道路。
  • 三秋:指秋季,也泛指長時間。
  • 徵蓋:遠行的車蓋,這裏指遠行的車。
  • 弦奏:絃樂器的演奏。
  • 飛觴:快速舉杯飲酒,形容宴會上的熱鬧場面。
  • 階樹:臺階旁的樹。
  • 斜日:斜照的陽光。
  • 池風:池塘邊的風。
  • 贈言:臨別時贈送的忠告或鼓勵的話。
  • 終竟:結束,完畢。
  • 流涕:流淚。
  • 沾裳:淚水沾溼了衣裳。

翻譯

在分岔的路上,我們已分別了漫長的秋季,江邊的旅途依舊遙遠。 煙霧和霞光停留在遠行的車旁,絃樂聲催促着快速舉杯飲酒。 臺階旁的樹影斜斜地映着夕陽,池塘邊的風帶來了早秋的涼意。 臨別的贈言還未說完,淚水已不由自主地沾溼了衣裳。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與朋友在秋日分別的情景,通過「岐路」、「三秋」、「江津」等詞語,傳達了離別的遙遠和時間的漫長。詩中「煙霞」、「弦奏」、「飛觴」等描繪了離別時的宴會場景,而「階樹」、「斜日」、「池風」則進一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秋日的淒涼和離別的哀愁。最後,「贈言未終竟,流涕忽沾裳」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深深的留戀和不捨之情。整首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語言簡練而富有感染力。

楊炯

楊炯

楊炯,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唐代詩人。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自幼聰明好學,博涉經傳,尤愛學詩詞。唐高宗顯慶四年(659),他10歲應神童試登第,待制弘文館。上元三年(676),再應制舉試及第,補授校書郎。永淳元年(682),中書侍郎薛元超推薦他爲弘文館學士,後遷太子詹事司直。684年,武則天連廢中宗、睿宗,自己臨朝稱制。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楊炯的堂弟楊神讓跟隨徐敬業討伐武則天執政,結果兵敗被殺。楊炯由此事受到牽連,大約在685年被貶爲梓州司法參軍。秩滿後,於天授元年回到洛陽,在司藝館任教。天授三年(692)七月十五日,洛陽宮中拿出盂蘭盆分送佛寺,武則天與羣臣在洛陽城門樓上觀賞,楊炯立即寫成《盂蘭盆賦》一篇,進獻給武則天,極力歌頌武則天的周王朝,並希望武則天“任賢相,淳風俗,遠佞人,措刑獄,省遊宴,披圖策,捐珠璣,寶菽粟”等成爲帝王的風範。大約當年,楊炯調任盈川縣令。他在盈川大約三年多時間,卒於任所。後歸葬於洛陽。705年,中宗復位,曾追贈他爲著作郎。因此後人稱他爲“楊盈川”。 ► 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