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

莫爲危時便愴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須知海嶽歸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舟車何處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愴神:傷心,悲痛。
  • 期因:預期的結果或原因。
  • 海嶽:大海和高山,泛指國土。
  • 明主:賢明的君主。
  • 乾坤:天地,比喻國家的命運。
  • 吉人:好人,有德行的人。
  • 舟車:船和車,泛指交通工具。
  • 通津:通達的渡口,比喻通達的道路。
  • 方寸:心,內心。
  • 諸惡:各種惡行。
  • 狼虎叢中:比喻險惡的環境。

翻譯

不要因爲身處危險時刻就感到悲痛,前方的路程往往有其必然的原因。 要知道無論是大海還是高山,最終都會歸屬於賢明的君主,未必天地會辜負有德行的人。 道德何時曾真正消失?無論乘船還是駕車,哪裏沒有通達的道路? 只要心中沒有各種惡念,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中也能安身立命。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和積極態度。詩中,「莫爲危時便愴神」一句,即告誡人們不要因困境而失去信心,強調了面對逆境時的堅韌和樂觀。後文通過對「海嶽歸明主」和「舟車何處不通津」的描繪,進一步闡述了無論環境如何,只要有德行和智慧,總能找到出路。最後兩句「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更是強調了內心的純潔和堅強是克服一切困難的關鍵。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哲理性和啓發性。

馮道

馮道

五代時瀛州景城人,字可道。好學能文。唐末,事劉守光。守光敗,事河東監軍張承業。承業重其文章,後梁時,薦於李存勖(後唐莊宗),爲太原掌書記。後唐建立,充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明宗即位,拜端明殿學士,官至宰相。入後晉,仍爲宰相。契丹滅後晉,道事契丹爲太傅。後漢、後周時均爲太師。道歷事四朝與契丹,未嘗諫諍。自號長樂老,有《長樂老敘》。後唐至後周間,曾主持校定《九經》文字,雕版印書,世稱“五代監本”,爲我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之始。 ► 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