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午臘月立春日攜諸小婦及幼稚兒孫從遊西園戲筆
註釋
- 戊午:指1618年,中國農曆的午年。
- 狼藉:形容散亂不堪的樣子。
- 驪峯:山名,具體位置不詳。
- 柴關:柴門,指簡陋的門戶。
- 芒童:指兒童。
- 社鼓:祭祀時用的鼓。
- 土牛:用土製成的牛,古代用於祭祀。
- 東皇:指春神。
- 小星:指小妾或小妻。
- 綵勝花:指五彩繽紛的花。
- 宜春字:指春節時貼的「春」字。
- 餅如繭紙:形容餅薄如紙。
- 乳壓珍珠槽:形容乳製品如珍珠般圓潤。
- 持螯:手持蟹螯,指吃蟹。
- 東家施:指東施效顰,比喻模仿不成功反而顯得可笑。
- 諠騰:喧鬧騰躍。
- 斑衣舞:指兒童的舞蹈。
- 鼎鼎:形容繁忙、熱鬧。
- 閒來:閒暇時。
- 防飢幸結今年麨:指爲了防備饑荒而儲備的糧食。
翻譯
戊午年的正月春已立,臘月又逢立春日。一年中卻立了兩年春,春光散亂不堪,費心收拾。 西園望春春可愛,驪峯之下榕溪邊。山光水色各自美麗,綠意紅情爭奇鬥豔。 園公不爲春煩惱,也同兒女尋芳草。夜來微雨灑輕塵,柴門落葉何須掃。 爲園久擬鹿門山,釜鬲宜安竹石間。我好樓居樓百尺,移家長欲掩柴關。 今日柴關且休掩,老人慾識春風面。舊寒未去新暖來,窺人柳眼微微展。 芒童昨日街頭遊,社鼓蜂蜂迎土牛。春光不作俗人眼,先到園公百尺樓。 百尺樓前春似海,兒孫競逐春遊隊。穿花繞竹舞青幡,欲與東皇作光彩。 乍雨乍晴春正濃,攜兒抱女步芳叢。孫曾幼稚十七八,共手牽衣問阿翁。 阿翁明年六十二,小星三人百零四。白髮羞簪綵勝花,金釵卻帖宜春字。 春盤黃韭攢青蒿,餅如繭紙滑如膏。素手纖纖捲片玉,甕頭乳壓珍珠槽。 一婦當筵將進酒,持螯一婦小垂手。分甘亭外鬥春妍,子子孫孫前致壽。 憑欄一婦抱女兒,眉顰不是東家施。勸翁再進一杯酒,子酌孫斟翁莫辭。 東喚阿翁西喚祖,兩兩三三作跳虎。一聞梨慄皆向前,諠騰似學斑衣舞。 園公捧腹更掀髯,起舞欲共春風顛。人間官爵信如夢,眼底兒孫大值錢。 盤旋共繞庭前樹,兄呼妹喚頻相語。一兒仰面問阿妳,今日春來在何處。 阿妳笑請園公聽,狡黠此子真寧馨。園公語爾春消息,雙樹林中鳥一聲。 又問園公春有幾,連臂駢肩皆側耳。園公別有許多春,不向芳菲鬥紅紫。 欣欣三婦更持杯,共喜園公笑口開。不學杜陵憨老子,逢春猶憶兩京梅。 吁嗟乎,鼎鼎百年皆擾擾,閒來始覺青春好。青春莫笑白頭人,白頭能共青春老。 努力須勤明歲耕,防飢幸結今年麨。樂莫樂兮,年年此日醉花前,父祖曾玄同一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戊午年臘月立春日,作者帶着家人在西園遊玩的情景。詩中,張萱以生動的筆觸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畫面,表達了對春天的熱愛和對家庭幸福的珍視。通過細膩的描寫,如「山光水色各自媚」、「綠情紅意殊爭妍」,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美麗。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家庭和睦、子孫滿堂的滿足與喜悅,以及對青春與老年的深刻感悟,體現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時光流轉的感慨。
張萱的其他作品
- 《 題法曜秋高卷壽溫青霞侍御按楚 》 —— [ 明 ] 張萱
- 《 題灑仙子五雲雙舄圖 》 —— [ 明 ] 張萱
- 《 湯泉路頭花 》 —— [ 明 ] 張萱
- 《 泰和蕭君還拙以青烏氏客端州十六寒暑矣館於餘者甫三年鄉思忽動孤舟遄發既惜其別復望其來乃留其家還拙以古人 》 —— [ 明 ] 張萱
- 《 秋日園居口號六十章 》 —— [ 明 ] 張萱
- 《 丙子夏五我生之初譚廣文以詩見壽用來韻賦謝 》 —— [ 明 ] 張萱
- 《 甲寅生日李康侯廣文以詩見壽對使走筆用來韻 》 —— [ 明 ] 張萱
- 《 曾文卿先輩以便面詩作奇字並畫見投對使用來韻賦答僕嗜古文嘗有六書故梓行於世獨老腕有鬼不能數作奇字時文卿 》 —— [ 明 ] 張萱